ID: 24423437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32327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期中,图片,试卷,语文,考试
  • cover
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相传元代程棨临墓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等题写了楼璃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 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 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 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蓝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 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瑞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颜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 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 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 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 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 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茅: 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析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 “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 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主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 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 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 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 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睛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 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 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遼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 并在竹蓝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 氧气。 3.科学原理。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