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C 4. ①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中国诗和西方诗在情趣上有许多异同。 ②随后从人伦诗和自然诗两个方面对中国诗和西方诗进行了比较分析。 ③最后对中国诗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进行了归因。 5.示例一:矛盾。 两者对宗教和哲学对诗歌影响的评判对立。朱光潜认为哲学和宗教培养了诗歌的深广,而莫砺锋认为很少受到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对诗人关注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来说可能是好事。 示例二:不矛盾。 两者虽然都评价了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评价的角度不同。朱光潜是从哲学和宗教有利的一面进行评价的(有利于培养诗歌的深广度),莫砺锋是从哲学和宗教有弊端的一面进行评价的(遮蔽人的思考)。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中西诗歌的情趣、自然诗特质及其哲学与宗教背景,展现了两种文化在诗歌创作中体现的差异与特性。作者肯定中国诗的神韵与高雅,同时指出其在思想深广上的不足,而对西方诗强调哲学与宗教基础的重要性。文章材料二进一步从文化源流角度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总体呈现中西文化互有优长的辩证思考。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占了中国诗数量的大半”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中说的是“在许多诗人的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B.“却少见言友情的诗,可见西方诗人并非真的重视友情”错误,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材料一中说的是“但他们的诗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是说前文提及的歌德、席勒这些诗人的诗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极少,而非指所有西方诗人,且不能由此推出“西方诗人并非真的重视友情”的结论。 D.“两者因为长期互相隔绝并独立发展而互不相容”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文中只是说两者“存在着差异”,并未说“互不相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推断辨析的能力。 D.“西方人认为……”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分析的是“柏拉图的观点”,而非普遍的西方人观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柏拉图对诗歌的轻视,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于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所以把人间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人是应被逐出‘理想国’的”。 B.是孔子对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评价,符合儒家追求精神境界的内容,符合材料二“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C.说明人的重要性以及人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不在材料二讨论范围。 D.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让自己感觉到拘束,明察得失的人,不会对得失有任何的焦虑,注意内心精神修养的人,不会因为没什么官职而羞愧。这与材料二对庄子的判断一致:“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论点,指出诗的情趣各民族各时代有其特色,接着以中国诗和西方诗为例,表明它们在情趣上存在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引出下文对二者的具体比较。 ②人伦诗方面:先指出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而中国诗中爱情虽多但未抹煞其他人伦,接着通过列举众多中国诗人的赠答酬唱作品,以及对比西方的情况加以论证,然后分析了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的三层原因。 自然诗方面:提出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各有风格特点,一个委婉、微妙、简隽,一个直率、深刻、铺陈,并指出自然美有刚性美和柔性美之分,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 ③探究中国诗在深度和广度上相对不足的原因,指出是由于哲学思想平易和宗教情操淡薄,通过比喻论证,将诗比作花,哲学和宗教比作土壤,说明西方诗因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培养根干所以更显深广,虽肯定中国诗有神韵微妙、格调高雅的长处,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