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26063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65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一中
,
2025-2026
,
学年
,
高二
银川一中2025/2026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编自张志春、张影舒《中国服饰文化史》) 材料二: 看到浩浩荡荡的秦兵马俑,相信不少人会想起《诗经·秦风》那首激昂慷慨的《无衣》,它是秦国将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战歌。行军士气高涨,作战舍生忘死,正是以战扬名、奋勇尚武的秦国军人写照。不过秦陵兵马俑里的秦军形象,当真与《无衣》里春秋时期秦国士兵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春秋时期到秦灭六国,时间相差数百年,其间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战争模式乃至作战戎服都在变化。且看《无衣》第三章首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时代,这里的“裳”指的就是衣裳制服装的下裳,彼时打仗也要讲礼仪,军士也是贵族,他们穿着复杂的服饰登车作战。 战国至秦代,车兵衰落,步兵崛起,传统贵族的复杂服饰已无法适应步战,新的战争模式让各国不得不在战服上进行改革。兵马俑一号坑的阵表三排陶俑皆为只穿戎服、未着铠甲的袍俑,可以全方位看到秦军戎衣的几大特征:第一,戎衣为交领右衽的长襦(一部分为双层长襦,外层下摆位于膝盖之上),腰间皆以带钩固定,相对贴身,袖口较窄;第二,衣服下摆比一般曲裾袍短得多,只及膝盖,便于奔跑;第三,从视觉上看,戎衣比较厚实;第四,袍俑下身着裤,登方口履,而胫部或缠行縢,或套护腿,相当于后来步兵常用的绑腿,能提高步兵机动力。 秦俑所穿这种轻便、干练的戎服从何而来?大概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改革太有名,长期以来,这种戎服都与胡服骑射产生联系,认为是赵国先改戎服为胡服,秦人见到又模仿,进而定义为“胡服”。事实上,这种嫁接无异于盲人摸象,脱离当时的大背景,结论恐怕也与事实南辕北辙。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过一件战国着衣银人,服饰为交领、右衽、窄袖,下摆长度也和秦袍俑差不多,这件文物年代早于赵武灵王改革。这个问题20世纪就被学者发现,沈从文认为这种服饰是我国古代阶级服饰形成初期,统治阶层人物尚未完全脱离劳动,为便于行动的衣式,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沿用一千多年,而且社会下层始终穿着。值得一提的是,该着衣银人最初也因其服饰窄短而被冠以“胡人”之名。前有沈从文在服饰上提出异议,后有学者孙机就银人发型进行考证,认为此为中原发型,非胡人形象。因此,就衣式而言,这种小短袖衣应是中原所固有,影响及羌戎,不应武断定义为“胡服”。 再者,赵武灵王大力倡导“胡服骑射”,既不是换件衣服这么简单,也非纯粹军事改革,而有更深层政治考量———释放信号,打消隔阂,以期更好地整合周边胡人为赵国所用。明白了这个前提,再来看当时各国军事皆在变革,其一是车兵没落,步兵重新成为战场主力;其二是平民参与战争的比例暴增。兵种性质决定他们需要穿着便于运动的衣式,而作为兵源组成部分的农民本身对这种便于劳作的衣式并不陌生。同时,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都没有赵武灵王的政治需求,所以戎装衣式的改变,就是换件衣服这么简单,不需要再从赵国取经。 从衣制看,秦袍俑穿的更像是一种直裾袍,但在军戎服饰体系里,直裾袍下摆往往会缩短。有研究者将这种袍服定义为长襦,又称短褐。杨家湾等处出土的汉俑大多穿有两层袍服,也与秦袍俑的戎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秦俑还是西汉初期的武士袍俑,他们身上的戎服都有种厚实感,可能就是文献里的“絮衣”。字面意思来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絮衣是一种内夹绵絮等丝织品的武袍。此处要注意“绵”与“棉”之别,当时棉花尚未传入中国,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湖北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3)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卷(三)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2025-11-13)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3)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11-13)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11-13)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