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7752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465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州市,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
  • cover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君子不器”此一论断,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教育思想与人才观的核心表述之一,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深刻智慧。要理解其真义,需先厘清“器”与“不器”的内涵。 在先秦语境中,“器”指具有特定形制与用途的器物,如胍、鼎、车、皿等。其核心特征在于专用性与有限性。一器一用,各有所长,亦各有所蔽。孔子以“器”为喻,意在警示人若固于一技一能,便会为自身的专门化所束缚,从而丧失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完满。因此,“君子不器”的首要含义,是对工具化、单向度人的警惕与超越。它要求君子不应像器物那样,仅仅作为一种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存在,其价值不应被某种特定的技能或职业所限定。 然而,“不器”绝非意味着“无用”或排斥技艺。恰恰相反,孔子本人倡“六艺”,重“多能”。其真意在于,君子之于技艺,当“由技入道”,而非“溺于技”。技能的掌握是基础,但君子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技艺体悟其背后的普遍之理与人伦之道。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大道不器。”真正的“大道”是普遍、贯通、无所不包的,不会拘泥于某一具体的器物形态。君子的修养目标,正是要上达于此“大道”,成为一个在人格、学识与格局上通达、博雅的人。 这种“不器”的追求,塑造了中国传统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指向内在德性的修养,是成己之学;“外王”指向外在事业的开拓,是成物之功。一个“不器”的君子,其内在是一个仁、智、勇兼备的完整人格,其外在则能根据时势的需要,在政治、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挥洒才智。这正是对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视野狭隘与人格萎缩的克服。后世如苏轼,虽仕途坎坷,然在文学、书法、绘画、治水等多领域皆卓有建树,正是“君子不器”这一理想在历史中的生动映照。 值得深思的是,在专业化、分工化已成为现代社会铁律的今天,“君子不器”的思想非但未曾过时,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首先,它直指现代教育的深层困境。现代教育体系在工业化浪潮中成型,其优势在于高效地培养标准化的专业人才。然而,其弊端也日益凸显:过细的专业分割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僵化。“君子不器”的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人力资源”,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它呼吁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识教育、人格陶冶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其次,它为当代社会的人才培养与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固然需要精深专业的“器”才,但更需要能够融会贯通、跨界创新的“不器”之才。尤其在科技飞速迭代、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一个秉持“不器”精神的人,因其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强大的学习能力与通达的处世智慧,反而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在不同领域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持续增长。 最后,“君子不器”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安顿具有永恒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其丰富、整全而独特的精神人格,而非任何外在的职能标签。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培育丰盈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主。这或许是这一古老智慧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给予我们最温暖而坚定的慰藉与指引。 (摘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