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0069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19778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广西,语文,答案,图片,试卷,考试
  • cover
南宁三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试题 2025.11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频大量闷读古代的典范作品。本书文进部分所进的文章都是语言有典 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 多读熬读,最好能妙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提一些古代的语言村科,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 古代汉语的语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 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 要的。因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 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道论部分,阐迷古代汉语词江、文 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 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词汇 是不断变化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 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词江的学习重点又需放在掌搔常用词上。 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蚌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我们只在读到这些 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僻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货很大的力量去掌提。 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提了它们一般的常 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 是囡图吞枣,就是捕风起影。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惑性认 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提每个词的河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搓不可。我们 说常用词的掌提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许多表 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 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摘编自王力《古代汉语·绪论》) 材料二: 一河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从本义到引申义,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内在 的联系。例如“行”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如《诗经·幽风七月》“女执懿信,遵被微 行”。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行走”,如《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由动作涉及的 对象引申指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离开”,如《论语·微子》“使子路 反,至则行矣”。由“行走”还引申为“实行”,如《论语·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高一段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