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汇文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 本试卷共14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 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 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 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救主张的“美”“刺”,都要 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 家上述恩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 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 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所谓“文约”“锌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 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 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 “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 红”表现“无边春”、王士桢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 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着”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 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 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 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官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 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 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 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 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 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 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 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锌,情溢乎锌,或是锌溢乎情。德国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 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 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 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 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 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锌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 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 张。不过,情溢乎锌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 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 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