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910

22《孟子三章》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26340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 子 肆 巩固拓展与课后任务 叁 文本分析 贰 文言字词与文义梳理 壹 作品介绍与基础知识 目录 DIRECTORY 些些意 壹 作品介绍与基础知识 你选谁做班长? 候选人 A同学:能力很强,但有些骄傲,做事常独断专行,很少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 B同学:能力也不错,但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处事公正,深得大家信任。 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两千多年前,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呢? 作者介绍 孟子 ,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政”和“民贵君轻”。他强调“仁政”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众的利益。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读准字音 七里之郭( guō ) 米粟( sù ) 域民 ( yù ) 亲戚畔之( pàn ) 朗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贰 文言字词与文义梳理 文义梳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文义梳理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池: 护城河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文义梳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文义梳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