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2058

物理选择性必修一3.1波的形成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0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3809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物理,选择性,必修,形成,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科目: 物理 课题: 波的形成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年级: 高二年级 时间: 40分钟 6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的要为“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认识波的特征,能区别横波和纵波”。对本节课学生活动提出建议“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依次下蹲、起立,模拟机械波”。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波的认识并不陌生,对波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能够很快得出“波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的初步认识”。学生对本节的课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产生较强的感性认识,但认识深度不够,尤其很难独立分析得到绳波各质点运动规律,需要老师引导和带领。其次,学生可能更多地关注活动视频的趣味性而缺少了对视频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另外,要求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出相关概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1.物理观念 (1)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 (2)理解机械波传播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3)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2.科学思维 (1)通过分组讨论结合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及特点。 3.科学探究 (1)通过问题思考,探究绳波、水波形成的条件,总结得到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通过绳波模型,观察各质点不同时刻的运动特点,探究绳波在传递过程中,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3)通过学生握住绳子终端,探究绳波在传递什么,总结得到机械波在传递能量。 (4)通过对比分析绳波和弹簧波运动的特点,探究横波和纵波的共同点与区别。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活动拓展,参与模拟绳波的过程,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机械波传播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2.质点间的带动作用造成的各质点振动的重复性和滞后性。 【教学难点】 1.各质点只是上下振动,并没有沿传播方向迁移。 2.各质点间是带动作用,其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视频演示、小组讨论与交流、分析归纳、知识运用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和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综合应用回归生活中的波动情境、设问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研究“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为核心分析对象”,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建立波动模型,分析总结出机械波的形成条件和传播规律。并最终根据对比横波、纵波的特点,了解波的分类和依据。最后对振动和波动的区别及联系,交给学生来总结,教师做补充。课后组织学生玩“人浪游戏”模拟机械波。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主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