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2464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207067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增智慧 · 提修养 · 悟人生 与君子的千年之约———《论语》精神探寻之旅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地位 学生能够把握“仁”“礼”“智”等核心思想,理解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中的体现 01 02 03 二、教学过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故事说明了《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孔子是谁?《论语》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2.作品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 【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作品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文体知识 《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这种文体形式灵活自由,多为零散的语句或对话片段,不追求篇章结构的连贯性 。它的语言简洁明了,多以短句呈现,能够直接传达说话人的思想和观点 。内容精辟深刻,往往用简洁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而且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贴近人们的日常表达,读起来亲切自然,就像在与古人面对面交流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短短一句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将学习的方法和乐趣清晰地表达出来 。 这种文体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记忆,也使得《论语》中的思想能够广泛传播 。 【背景介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1)解题 内容概览 全文有十二章: 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理论论证) 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理论论证) 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理论论证) 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对比论证) (2)层次结构 内容概览 全文有十二章: 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对比论证) 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