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5535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1359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一,学期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诸多作家诗人纷纷将注意力投向社会热点,“落单”的昌耀却“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歌唱着内心的“高车”(《高车》),最终成为“大山的囚徒”。这一遭际无疑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然而诗人以更加清醒的认知、更为开阔的胸怀关照着时代社会的潮流与个体命运的走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苦难也是一种特殊的馈赠。面对时代的洪流、现实的荒诞,虽然获罪在身,诗人依旧表现出了昂扬高贵的精神姿态,发出了《划呀,划呀,父亲们!》那样激越的呐喊,诗中的“旋涡”和“狰狞的孤圈”无疑是苦难与宿命的代称,这些强大的外力随时都有可能将“幸存者的脊椎扭曲”,然而此时的诗人,对苦难的理解已然超越了浅层的痛楚与悲鸣,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不断鼓舞着自己和身边的“父亲们”去奋力地划,有韧劲地划,因为“我们负荷着孩子的哭声赶路”。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高原省份,对于19岁就来到青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的诗人来说,青海就是他的故乡,他熟知青海的方言土语,熟悉青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宗教,他的生活习惯和文学创作中自然流通着青海高原的文化因子,此外,昌耀在诗歌中喜欢使用古汉语词汇等。因此,当我们看到一种“博杂异质”的诗歌语言时,难免觉得其古奥深涩。西川认为,这种语言形式“强化了他作为独语者的形象”,并使他的诗获得了“坚硬的封闭性”,这是昌耀诗歌语言的棱角和审美的特色,无须因读者的接受问题而降低其独立品格。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耐力,昌耀的诗歌作品确实难以消化。 昌耀离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实绩时,就会清晰地看到,在同质化和重复性现象比较突出的当代诗坛,昌耀及其诗歌创作是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刘大伟《昌耀诗歌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材料二: 在对其他艺术的化用方面,昌耀最突出的贡献是诗歌中的雕塑性,可以说他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了雕塑美,创作了大量具有立体感的诗歌。 昌耀很早就确立了诗歌的雕塑观念,因而在写作现实中的人物时,他一直注重刻画人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同时与音乐的节奏感、绘画的画面感结合起来。他在《我的诗学观》中这样说: 关于“诗是什么”我的思索似乎略多。诗是气质?诗是结构?诗是情绪?诗是经验?……但我近来更倾向于将诗看作是“音乐感觉”,是时空的抽象,是多部主题的融汇。感到自己理想中的诗恰好是那样的一种“流体”。当我预感到有某种“诗意抒发”冲动的时候,我往往觉得有一股灵气渴待宣泄,唯求一可供填充的“容器”而已。 根据昌耀的这个说法,笔者把这类将节奏感、画面感与立体感融为一体的诗歌称为“流体雕塑”诗歌或“动态雕塑”诗歌。昌耀主要用“流体雕塑”塑造人物,同时刻画人物活动的背景。《慈航》中的“新娘”、《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登山者和《内陆高迥》中的旅行者是昌耀用“流体雕塑”塑造的三个不朽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昌耀前两部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和《命运之书》的封面,采用的都是雕塑作品,而且雕像的人物都是乐器演奏者,即雕塑、音乐与摄影的融合体。可以说,这两个封面也体现了“流体雕塑”的特色。 昌耀特别喜欢“雕刻”这个词,这是他诗中不可忽视的词,如:“这是象牙般可雕的土地啊!”“这块土地/被造化所雕刻……我们被这土地所雕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