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6757

1.4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645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人教,物理,学期,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深化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明确实验中“系统”的选取标准,掌握“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的核心条件,建立“守恒”的物理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原理,学会将“动量守恒”的矢量规律转化为可测量的标量计算;通过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培养逻辑推理、数据论证和抽象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参与“小球碰撞”分组实验,熟练掌握平抛运动装置的操作方法,规范完成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能设计实验改进方案,提升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在误差分析中认识实验的客观性;结合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体会物理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增强科学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实验原理的推导与理解:掌握利用平抛运动特性将“动量守恒”转化为“水平位移关系”的推导过程,明确实验的核心依据。 (2)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规范完成“小球释放—落点标记—数据测量”等关键操作,掌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数据处理方法,能通过计算验证动量守恒。 (3)实验结论的得出:根据数据计算结果,结合误差范围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明确实验结论的科学表述。 2.教学难点 (1)实验原理的转化: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水平位移代替速度”,突破矢量规律向标量测量转化的思维障碍。 (2)实验误差的分析与控制:识别实验中“小球落点分散”“碰撞不共线”等误差来源,掌握“调整装置水平”“多次测量”等误差控制方法。 (3)不同碰撞情境的拓展:理解“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的共性,能将实验方法迁移到其他碰撞情境中。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采用“原理推导—示范操作—分组实验—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结合“问题链驱动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衔接。 2.教学工具:①实验器材:斜槽轨道、大小相同的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质量已知)、重垂线、复写纸、白纸、刻度尺、天平;②多媒体资源:实验原理动画、操作规范视频、误差分析课件;③探究任务单:含原理推导空白、数据记录表格、误差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从“碰撞现象”引发探究需求 1.双情境呈现:①播放“台球碰撞”视频,标注“白球撞击红球后,白球速度减小,红球获得速度”;②展示“火箭发射”示意图,配文字“燃料燃烧喷出气体,火箭获得反冲速度”。 2.递进式问题链:①“台球碰撞和火箭发射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总动量是否变化?”②“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③“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将抽象的‘动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 3.课题引出:教师总结:“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守恒定律之一,但它需要实验的验证。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小球碰撞实验’,学习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探究碰撞过程中动量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碰撞现象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已有认知,以问题链激发探究欲望,自然引出实验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实验原理———从“动量守恒”到“位移测量”的转化 1.明确实验系统与守恒条件 (1)系统选取:确定“入射小球(m )和被碰小球(m )”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2)守恒条件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如何满足‘系统合外力为零’的守恒条件?”总结得出:①斜槽轨道末端切线水平,保证小球碰撞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②碰撞时间极短,外力(如摩擦力)的冲量远小于内力冲量,可忽略不计,系统动量近似守恒。 2.原理推导:将动量守恒转化为位移关系 (1)提出问题:“动量p=mv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