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没有改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能科学地指引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经济形式,正确理解劳动与物质生产的深层关系。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时代性的基础上,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对马克思在工业化初期提出的具体概念范畴进行合理延伸,深化认识,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实践检验使理论发展前进。 第一,对生产性劳动范畴的认识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阐述了生产劳动问题,他认为:“这种生产的雇佣劳动也就是资本的基础,资本存在的基础”;“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在于其生产性,这并不特指生产活动的外在形式,而是针对其内在本质,即是否带来资本增殖。因此,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两个标准是:其一,该劳动是否有助于资本增殖;其二,该劳动是否存在雇佣性质。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智领域许多新兴的“无酬劳动”或“免费劳动”。这些劳动仍由人来完成,其内容主要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原材料。这种伴随数字资本与平台资本发展出现的新劳动形式,常使劳动者在不知不觉中隐性地服务于资本增殖。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中将此描述为“隐藏在‘玩’背后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认知差距与数字资本的霸权形式,资本剥削愈发隐匿。这种隐性劳动难以被定义为生产性劳动,因为我们虽可推导出其在资本增殖中的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不具备明确的雇佣关系。这使得许多人类劳动成果被资本与作为资本的智能技术占有了。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劳动形式,准确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对科技人员劳动贡献的认识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其中就包含脑力劳动。马克思肯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不过他当时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职能专门性增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已形成明确区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相关的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愈发重要,其所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高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明确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重要性,肯定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深化对其劳动性质的认识,并在分配方式上与之相匹配。 第三,对价值创造过程的认识发展。价值创造始终来源于人类劳动,形成于生产领域,但因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愈发模糊。人工智能在资本权力作用下,试图以“智能劳动者”身份介入生产过程,取代人类劳动,使价值转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价值生产过程。这是资本权力统治下的一种虚假“景观”。对此,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智能劳动工具”本质。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劳动工具”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生产力,但就其本身而言,同样具有商品属性,即“智能商品”。人类劳动在生产“智能商品”过程中对价值的创造是清晰明确的,这个环节需要被置于整体价值创造过程中去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