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被动语态 课型 一轮复习 学科 英语 年级 三年级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必修一Unit3选修二Unit5选修四Unit10 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Distinguish between sentences written in the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and identify their cor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2.Accurately transform simple sentences from active voice to passive voice. 3.Evaluate when and how to use the passive voice appropriately.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与构成规律 (1)核心结构:be + 过去分词(P.P.) (2)能根据动词类型(及物动词、双宾语、宾补结构)正确进行被动语态的转换。 (3)熟悉不同时态下的被动结构变化(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将来时等)。 2.理解主动与被动语态的意义区别与使用场合 能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态表达,理解被动语态在表达重点转移(从施动者到受动者)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被动语态的灵活使用与语篇层面的表达效果 学会在不同语境下判断: (1)何时该用被动语态(如施动者未知、不重要、需强调受动者等); (2)何时该避免使用(如句子过于笨拙、缺乏逻辑主语时)。 2.复杂句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与句式简化 尤其是含有宾补结构(S + V + O + C)、复合宾语、或状语从句的句型转换。 例如:“Because the nurse told him to wait outside, the man found a chair and sat down.” → “Because he was told to wait outside, the man found a chair and sat down.” 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储备(掌握主动语态、时态、动词形式),对被动语态有初步印象,但存在理解偏差与表达机械化现象。 二、主要问题与学习障碍 混淆“动作执行者”与“动作承受者”,常常在主语与宾语互换时出错。不理解语体差异,大量单一使用主动句,大多数不能恰当使用被动语态。复杂句中语态转换困难,尤其在含有两个动词或复合宾语的句子结构中容易出错。 三、学习特点 对具体例句、图片、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动反应积极。喜欢表现,通过情景剧、例句练习来理解抽象语法,且擅长模仿。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与黑板设计 PPT 内容包括: (1)主动与被动语态结构图对比 (2)各时态的被动结构表 (3)“Who Did It ” 图片(破窗场景) (4)“The Broken Vase”情景剧插图 (5)黑板上重点知识点板书。 2.AI辅助练习与语法填空题 精选近三年高考试题中的被动语态题目,制作练习题投屏。 3.课堂道具与活动材料 破碎花瓶或其图片、剧本《The Broken Vase》角色卡(Cousin, Brother, Sister, Leo)。提前安排好表演角色分工,便于课堂表演与语态转换练习。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要求 复习主动语态与时态结构,查阅动词过去分词变化表,预习练习册中的被动语态基础例句。 2.课堂用具 笔记本(用于绘制结构图和记录例句),彩色笔或标注笔(用于区分主语、谓语、宾语及语态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被动语态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be + 过去分词。及S+V+Oi+Od, S+V+O+C基本句型主动变被动练习。 通过情境引入和例句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语法意识。 利用AI生成“单宾句子被动化”思维导图,制作基本句型被动结构归纳示意图 通过例句练习和句式对比,理解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规律。 各种时态下的被动形式(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 帮助学生将知识与语境相结合,掌握不同时态下的被动变化规律。 使用AI生成“被动语态谓语动词时态变化归纳图”,帮助学生灵活根据时态变化正确使用被动语态的谓语形式。 单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