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810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841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内蒙古,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一次对文章的价值、功用、地位作出了甚高的评价,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不难发现,曹丕的表述中避开了建安文人时刻不忘的立功这一条,而立德其实是更为遥远的事情,他自己也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三不朽当中,唯有立言是现实可行的。 有学者认为太史公所创立的纪传体形制把周代以来一直奉行的“以史为鉴”的原则转到了“复活古人的存在”这一“不朽”的历史(时间)维度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史公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去复现古人的生活场景、性格魅力乃至心理轨迹。所以有理由认为太史公写《史记》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为后人(活着的人)提供某种可供借鉴的典律或规范,因为每个时代都在变化,又拿哪个时代作为效法的对象呢?其动因在于为曾在的人(死去的人)延续其精神生命,这是对时间有限性的一种解脱方式。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太史公笔下的人物会如此地丰富而又形象饱满,有王侯、将军,有刺客、寒士,甚至还有鸡鸣狗盗之徒、引车卖浆者流。太史公就是通过复活这些“已逝”者的生活世界和人格世界,使得他们(也包括自己)存留于历史世界当中,以达到“不朽”。我们可以从这里获得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曹丕所说的“文章不朽”。 细细斟酌,这里的“不朽”似乎有点偏离了传统“三不朽”的含义。三不朽中的“不朽”,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其追求的是一种公共的典律和规范,包括德行情操的持守、保家卫国、建立功勋、文化命脉的延续等等,这些“不朽”是一种超时间的不朽,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意义。易言之,三不朽中的时间意义还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成分,带有伦理、政治、文化等层面的价值期许。而文章的“不朽”更多地传达了个体存在论层面的时间意义,其功用在于虽然肉身的生活已经“朽”掉了,但是精神生命却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被传之后世,经“他人”阅读,重现于他人的世界中。相对于“成一家之言”来说,这种精神的复现更为丰满和鲜活,它能让“曾在”重新获得一种生命。因此,“文章不朽”的时间意义在于,它不是通过锻造具有可通约性的思想来留名后世,而是将一个鲜活饱满的生命真实完整地复现于文字世界中,并通过后人阅读的形式重新被唤起。 (詹冬华《时间视野中的“文章不朽”说———对曹丕文学观的一种新解》) 材料二: 从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论史、思想史、美学史等史的角度,对曹丕之《典论·论文》进行审慎的分析与宏观把握,其地位与作用被誉为理论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或理论宣言,确为中肯之论。但具体到对曹丕《典论·论文》中“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内涵的理解时,学人们的观点却显得异说纷呈。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六说。 第一,认为曹丕这句话把文学提高到了与事功、立德扬名并立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经国与不朽的重要作用。如郭绍虞先生认为:“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把文学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 第二,认为曹丕这句话注意到了文学的政治与艺术、审美的双重意义。如李泽厚先生认为:“曹丕虽然还从‘经国’的观点来看待‘文章’的地位作用,但同时又已经鲜明地赋予了‘文章’以一种与个体的存在的价值相联,不仅仅是‘名教’附庸的独立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