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北京汇文中学高一(上)期中 语 文 本试卷共11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斟酌(zhuó) 憎恨(zēng) 裸露(lù) 窸窸窣窣(sū) B.怂恿(sǒng) 慰藉(jí) 妨嗔(chēn) 笨拙(zhuō) C.包扎(zā) 撰写(zhuàn) 摈弃(bìng) 熙熙攘攘(rǎng) D.山麓(lù) 挑剔(tī) 执拗(ào) 讷讷(n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雷历风行 皱褶 战粟 忸怩 B.不事雕琢 碾轧 惆怅 饥馑 C.迭宕起伏 雍容 阴蔽 细腻 D.无可辨驳 浮燥 凛冽 造诣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在手法上分为“风”“雅”“颂”。 B.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其中的一篇。 C.古体诗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以“歌”“行”“吟”为主要载体。《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古体诗。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我国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撷取人物的动作语言,描绘出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 C.《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质朴刚健,或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D.《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枉用相存(思念) 山不厌高(满足) C.羁鸟恋旧林(约束)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D.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二、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10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种质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文明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我们的未来。正如“时代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所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取材于卢宝荣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