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观沧海》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观沧海》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律诗B.古体诗C.七言绝句D.乐府诗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字的意思是() A.面对B.靠近C.到达D.俯视 3.下列诗句中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营造的意境相近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描绘了海边树木和百草生长旺盛的景象 B.从静态角度展现了沧海周边的生机与活力 C.为下文写动态景物做了铺垫 D.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A.突出了秋天的温和宜人B.营造了悲凉凄惨的氛围 C.烘托了大海的磅礴气势D.表现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6.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日月星辰从大海中升起的真实景象 B.运用写实手法,展现了大海的广阔无垠 C.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D.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诗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主旨,直接抒发诗人的志向 B.是乐府诗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关 C.总结全诗,强化诗歌的抒情效果 D.补充说明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缘由 8.下列关于《观沧海》作者及创作背景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曹操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B.诗歌创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胜利之后 C.曹操的诗歌风格婉约细腻,充满柔情 D.这首诗是曹操被贬谪期间所作,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 9.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0.对《观沧海》整体情感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B.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C.流露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D.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黄巾起义的烽火燃遍中原,腐朽的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各地诸侯趁机崛起,逐鹿天下。在这个乱世之中,曹操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开创建安文学新风的文学家。 公元207年,对于曹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当时,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袁绍已经覆灭,但其残余势力袁尚、袁熙逃往乌桓,与乌桓首领蹋顿勾结,企图卷土重来。乌桓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此次与袁氏残余势力联合,更是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障碍。为了彻底肃清袁氏势力,消除北方的隐患,曹操力排众议,决定北征乌桓。 北征之路异常艰难。当时正值夏季,阴雨连绵,原本就崎岖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军队行进十分缓慢。更糟糕的是,粮草运输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少士兵因为疲惫和饥饿而产生了退缩情绪。在这样的困境下,曹操并没有动摇。他采纳了谋士田畴的建议,改变行军路线,避开泥泞地带,选择了一条废弃已久的古道。为了鼓舞士气,曹操亲自率领军队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在翻越险峻的白狼山时,军队面临着缺水断粮的绝境,曹操甚至下令斩杀战马以解燃眉之急。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操的军队终于在白狼山与乌桓的主力部队相遇。当时乌桓军队人数众多,气焰嚣张,而曹军由于长途奔袭,已经人困马乏。在这危急关头,曹操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胆识。他沉着冷静地分析战局,看到乌桓军队阵型混乱,立即下令张辽率领精锐部队发动突袭。曹军将士在张辽的带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