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行舟”则交代了出行的方式。 B.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青山之外的旅途上,乘坐小船在绿水之中前行的画面。 C.诗句以“青山”“绿水”这样明快的色彩,奠定了全诗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 D.开篇即点题,将“客路”与“行舟”结合,暗含诗人的羁旅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千古名句,下列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潮平”与“岸阔”相互呼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更加宽阔。 B.“风正”说明风向适宜、风力和缓,“一帆悬”的“悬”字写出船帆迎风招展的稳定状态。 C.这两句写景雄浑壮阔,展现出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象。 D.诗句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未融入诗人任何情感,是纯粹的景物描写。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旧事物是相互对立的,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 B.新事物往往在旧事物尚未完全消逝时就已产生,体现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 C.海日生于残夜,江春进入旧年,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惋惜。 D.这两句诗强调了“残夜”和“旧年”的重要性,它们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 4.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情感表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情感表达含蓄隐晦。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诗人看到早春美景,心情愉悦,全诗情感基调是轻松欢快的。 D.诗人因漂泊在外而内心愁苦,全诗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 5.下列关于《次北固山下》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王湾是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羁旅之情。 B.诗歌题目中的“次”是“停宿、停泊”的意思,点明了诗歌写作的背景是诗人在北固山下停留之时。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 D.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这首诗押“an”韵,韵脚为“前、悬、年、边”。 6.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阔”字的妙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阔”字写出了两岸之间距离的遥远,突出了长江的绵长。 B.“阔”字描绘出潮水涨满后江面开阔的景象,与“潮平”相呼应,也为“一帆悬”提供了背景。 C.“阔”字表现出诗人视野的开阔,体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 D.“阔”字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江面变宽的过程。 7.下列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炼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海日”人格化,写出太阳从残夜中升起的动态感。 B.“入”字同样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春天悄悄进入旧年的过程,富有生机。 C.这两个字打破了常规的静态描写,使诗句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 D.“生”和“入”字平淡无奇,替换成“出”和“来”字效果也完全相同。 8.下列对《次北固山下》全诗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先写归途所见之景,再写思乡之情,由景及情,结构清晰。 B.首联写思乡之情,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再次写景,景情交替出现。 C.颔联和颈联都是写近景,细致描绘了长江早春的具体景象。 D.尾联以设问结尾,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使全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9.下列诗句与《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时序交替之意相近的一项是()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