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天净沙·秋思》体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律诗B.七言绝句C.元曲小令D.古体诗 2.下列对“枯藤老树昏鸦”中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点明深秋时节,营造萧瑟氛围 B.“昏鸦”以乌鸦归巢的场景,反衬游子无家可归的孤独 C.三个意象色彩灰暗,奠定全曲悲凉的情感基调 D.意象选取随意,仅为简单罗列景物 3.对“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描绘江南水乡的秀美,展现游子对美景的赞叹 B.以乐景衬哀情,用温馨的家景反衬游子的思乡之苦 C.交代游子的故乡环境,暗示其对家乡的记忆清晰 D.说明游子途经之地的繁华,与后文“古道西风”形成对比 4.下列对“古道西风瘦马”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古道”点明游子漂泊的路线,暗示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B.“西风”既指深秋的风,又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C.“瘦马”既写马的疲惫,又暗喻游子的困顿与憔悴 D.此句仅描绘旅途景象,未融入游子的情感 5.下列对全曲情感基调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豪迈奔放B.悲凉凄苦C.闲适恬淡D.欢快愉悦 6.下列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点明时间,与前文“昏鸦”相呼应 B.“断肠人”直接点明游子的身份与内心的痛苦 C.“在天涯”交代游子的处境,体现其漂泊之远 D.此句仅抒发思乡之情,未体现对前途的迷茫 7.下列对全曲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以叙事为主,通过讲述游子的经历抒发情感 B.运用白描手法,以简练的景物罗列传递深厚情感 C.大量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华丽精巧 D.以乐景开篇,以哀景结尾,情感转变突兀 8.下列诗句与本曲情感内涵最相近的一项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下列对全曲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展现游子一天的生活轨迹 B.全曲仅通过景物描写,未直接表达情感 C.全曲以“秋思”为核心,层层铺垫,最终点明主旨 D.全曲描绘的景物均为游子的想象,并非眼前实景 10.下列对马致远“秋思之祖”称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以极简的笔墨营造出极深的意境,成为秋思题材的典范 B.此曲情感真挚,引发后世无数游子的情感共鸣 C.此曲艺术手法高超,对后世元曲创作影响深远 D.此曲是马致远唯一的传世作品,因稀缺而被推崇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二十八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这短短二十八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凝练的语言,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时代沧桑与人文情怀。要真正读懂这曲小令,就需要走进马致远的时代,触摸他笔下游子的灵魂。 这曲小令的创作,与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统治者推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汉人处于相对低下的地位。在科举制度方面,元代长期废除科举,使得大批读书人失去了传统的晋升之路。在元代之前,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路径清晰,而元代的这一政策,让无数饱读诗书的文人陷入迷茫与困顿。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漂泊四方,或为幕僚,或为艺人,在底层挣扎求生。马致远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早年也曾有过功名之心,渴望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价值,但在元代的社会环境下,他的理想屡屡受挫。中年以后,他逐渐看清现实,放弃了对功名的追逐,转而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便是他中年漂泊时期的代表作,曲中的“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