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0727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AI赋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0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安全,AI,赋能,教学设计
  • cover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AI赋能教学设计 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时 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依托新教材新课标,用问题式探究模式与“地球主人翁”情感主线,融入AI工具赋能教学全流程,通过“AI+情境+探究+实践”的融合设计,深化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节能减排,海南在行动”新闻导入,借助AI工具拆解问题、可视化原理、拓展探究维度,最终落脚于“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与国际合作,实现“理论学习—AI辅助探究—生活实践—家国情怀升华”的闭环。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利用教材逻辑,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应对措施”展开,AI工具重点服务于碳循环、温室效应等抽象原理的可视化,以及全球变暖影响的多区域、多维度数据分析,助力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基础,对AI工具(如虚拟仿真、数据可视化平台)接受度高。通过AI简化复杂计算与图表分析,降低“气候变暖成因”的探究难度,同时利用AI互动性提升学习趣味性,契合学生“贴近生活、动手实践”的学习需求。 四、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借助AI地理信息平台,对比不同区域(如海南、长白山、马尔代夫)的气候数据,直观认识全球变暖的区域差异化影响。 综合思维:通过AI生成的碳循环动态模型、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理解碳排放与环境变化的关联,结合AI数据分析探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人地协调观:利用AI整合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案例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相关数据,增强国际合作意识,树立人地和谐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运用AI碳足迹计算器记录日常行为,借助AI搜索工具查询“双碳”政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实践操作与数据应用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AI可视化突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AI数据分析支撑)。 教学难点: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AI模拟推演优化方案)。 六、教学方法 AI可视化演示法:通过AI动态模型、虚拟仿真实验,直观呈现碳循环、温室效应原理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AI辅助合作探究法:小组借助AI工具搜集数据、分析材料、模拟方案,以“地球主人翁”“环境部长”等角色完成探究任务。 AI赋能实践法:利用AI工具完成碳足迹计算、政策查询、作业数据分析,延伸课堂实践维度。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AI工具包(碳循环动态模拟平台、温室效应虚拟实验软件、地理数据可视化系统、碳足迹计算器、AI搜索与分析工具)。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AI导入,激活思维(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播放“节能减排,海南在行动”新闻片段后,引入AI地理数据平台,展示AI实时抓取的海南近10年气温、碳排放变化曲线,以及台风影响频次与碳排放的关联数据。思考: “结合AI给出的数据分析,海南为何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气候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以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对于环境安全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 提升学生对环境安全的重视和知道身边的实际举措和行动,贯穿整章节的主旨。【环节二:AI赋能,突破基础问题(1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呈现两大基本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借助AI工具完成探究。教师结合AI生成的共性问题总结,强化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原理的理解。 问题1:利用AI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动态对比图(支持缩放时间维度、叠加区域数据),分析全球气温变化特点,对比二者的异同点并推导结论。 问题2:通过AI碳循环虚拟仿真实验(可手动调节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强度等参数),观察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过程,理解温室气体含量稳定的机制,回顾大气受热过程知识。 2. 各小组通过AI投屏功能展示分析结果。 通过此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