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5785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2次 大小:964480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素材
    (课件网) 打了败仗…… 开城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新课导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种声音:一边是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人们大喊“太卷了”;另一边则是“躺平”“佛系”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向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请教,问他到底该选择哪种生活方式更能让我们成功和幸福,你们猜,他会怎么说? “内卷” “996” “躺平” “佛系” 素养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及现实意义,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任务一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任务二 诵读课文 初感文气 任务三 疏通文意 夯实基础 任务四 研读分析 理清逻辑 任务五 延伸探讨 观照现实 任务六 思辨“顺境”与“逆境”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任 务 一 1.文学常识目标:能准确说出孟子的姓名、时代、历史地位、主要思想等。 2.背景理解目标:能结合战国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孟子提出“得道多助”思想的目的和针对性。 3.文体识别目标:能明确判断本文的文体为议论文。 人物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作者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孟子》的显著特点: 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补充: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问题,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即诸子散文,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背景链接 出处 背景 主张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