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7148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示儿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80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
  • cover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之情”为核心主题,收录了3首古诗与3篇课文,构建了“古人期盼—近代呐喊—当代践行”的爱国情感进阶体系。其中,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作为单元开篇,分别承载了陆游的家国之盼、林升的悲愤之问与龚自珍的变革之愿,共同勾勒出古代志士的爱国群像。 《示儿》作为陆游的临终绝笔,是单元情感的起点与核心。它以质朴直白的语言,将个人生死与国家统一紧密相连,既展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为后续《题临安邸》中对权贵的批判、《己亥杂诗》中对变革的呼唤埋下情感伏笔。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能力与文本理解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句大意,对“爱国”这一抽象概念也有模糊认知,多停留在“热爱祖国山河”“尊敬英雄”等表层理解。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对南宋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难以理解“靖康之耻”“南宋偏安”等历史事件与陆游情感之间的关联,容易将《示儿》的“悲”简单归结为个人生死之悲,而非家国破碎之痛。从能力层面而言,学生缺乏结合多文本、多资料分析情感根源的意识,对“以诗证史”“对比解读”等阅读方法的运用不够熟练。从情感体验来看,他们难以真正共情古代诗人跨越一生的家国执念,需要借助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多维度的文本对比搭建情感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资料,读懂《示儿》诗句含义,准确把握“示儿”的含义及诗歌创作背景,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与韵味。 2.通过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结合历史资料,从“遗民之苦”“权贵之醉”“个人之憾”三个角度剖析陆游“悲”的根源,理解其“盼”的内涵。 3.结合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体会其贯穿一生的爱国情怀,初步建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认知。 四、教学重点 结合资料与关联诗歌,理解《示儿》中“悲”与“盼”的深层含义,体会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关联历史背景与跨文本资料,厘清陆游“悲”的多重根源,真正共情诗人的家国执念。 六、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锚定任务 1.出示单元主题页艾青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明确本单元“爱国情———主题,引导学生对单元有整体的意识。 2.提问:“谈到热爱国家,你最先想到谁?”(预设学生答“陆游”)。 3. 请2-3名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陆游相关知识,教师补充课件内容。 4. 播放陆游临终场景视频,引出课题:“陆游临终前作了一首《示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一: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 自由朗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朗读:邀请2-3名学生单独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字音、流畅度。 3. 划分节奏与轻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出韵味”,先自主划分诗句停顿(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再提示“读出轻重、长短”(如“悲”“盼”相关字词可加重语气)。 集体朗读:全班齐读古诗,教师点评“认真度”,过渡到“读懂古诗”环节。 活动二:细读古诗,读懂意思 1. 回顾方法:提问“学古诗的好办法”,引导学生回忆“看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习古诗的方法讨论诗句大意,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并记录成果。 3. 汇报展示:邀请2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4. 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默读资料袋,结合南宋山河破碎的背景,体会第二句“不见九州同”的遗憾,随后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出对祖国统一的迫切”。 5.解诗意明遗愿:想象陆游当时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作来叮嘱自己的儿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转述诗句含义,鼓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