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8396

《鲁迅与新兴木刻》教学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浙美版(新教材)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36151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美版,七年级,美术,初中,教材,新教材
  • cover
(课件网) 《鲁迅与新兴木刻》 教学课件 浙人美版(新教材)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目录 01 新兴木刻运动的历史背景与诞生 02 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03 新兴木刻的艺术特征 04 代表社团与经典作品赏析 05 新兴木刻的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新兴木刻运动的历史背景与诞生 01 时代动因 艺坛需革新,呼唤贴近民众、具革命精神的艺术形式,以对抗欧洲资产阶级怪诞艺术的影响。 艺术需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内外交困,国民党文化“围剿”与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时代背景 与传统版画的本质区别 新兴木刻强调艺术原创与社会批判,摆脱传统复制功能,转向战斗宣传。 本质差异 从装饰实用到战斗宣传,新兴木刻实现艺术功能质变,彰显独立创作精神。 艺术转型 运动开端 01 运动开端 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艺术家内山嘉吉授课,此事件被视为新兴木刻运动起点。 02 活动详情 讲习会为期6天,鲁迅亲自翻译,提供大量外国版画原作与画册,为学员深入学习木刻艺术创造条件。 发展态势 发展态势 讲习会激发全国热情,各地木刻社团如雨后春笋,上海“一八艺社”领衔,广州“现代版画”响应,北平“平津木刻”跟进,木刻艺术成国统区主导力量。 01 02 影响力扩散 从上海辐射至广州、北平,木刻社团遍地开花,形成全国性艺术运动,彰显木刻在国统区美术界的领导地位。 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核心作用(灵魂人物) 02 倡导者与组织者 鲁迅,新兴木刻运动发起者,精神领袖,创立“朝花社”,出版《艺苑朝花》。 倡导者 1934年,鲁迅主编《木刻纪程》,收录8位作者24幅作品,奠定中国创作木刻基础。 组织者 技法传播者与导师 鲁迅不仅组织木刻讲习会,还通过编辑画集、通信指导等方式,传授木刻技艺,强调内容与技巧并重。 技法传播 鲁迅细致点评青年作品,如指导修改《残冬》《汽笛响了》,直接指出“人物刻不好”等问题,助力艺术成长。 导师角色 思想引领者 鲁迅定位新兴木刻为青年与大众艺术,主张刚健分明风格。 思想引领者 强调经验题材,内容技巧并重,融合中欧技法创中国特色。 创作核心 推动者与保护者 鲁迅不仅推荐青年木刻作品,还自费出版画集,展现其积极推动者形象。 推动者角色 面对打压,鲁迅坚持支持木刻运动,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必要援助,彰显保护者角色。 保护者行动 新兴木刻的艺术特征 03 创作技法 01 创作流程 画稿、转印、刻制、拓印,工艺繁复精细。 02 核心技法 阴刻、阳刻,线条对比展现层次与情感,独具“以刀代笔”特色。 艺术风格 整体呈现刚健、质朴、鲜明特色,造型简洁有力,拒绝繁琐装饰。 艺术风格 注重主题突出,常用特写、夸张手法强化情感表达,如表现抗日场景强调人物坚毅与斗争激烈。 构图特点 以黑白对比为主,视觉冲击力强,符合大众审美与传播需求。 色彩运用 造型简洁有力,坚决避免过度装饰,强化风格纯粹性。 装饰原则 01 02 03 04 功能定位 艺术作为战斗武器,融合思想性与实用性,核心功能涵盖抗日宣传、社会底层揭示与革命理想传播,旨在唤醒爱国意识,揭露阶级压迫,鼓舞斗争意志,实现艺术服务于大众与革命的目标。 功能定位 通过艺术形式,有效提升民众对抗日救亡的关注度,深刻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强化革命信念,达成艺术与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展现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使命。 核心作用 代表社团与经典作品赏析(实例感知) 04 重要社团及贡献 一八艺社研究所 1931年成立,首展新兴木刻,鲁迅序言,奠定公开传播基础。 现代版画会 1934年广州创立,李桦等领头,聚焦南方现实与民生。 平津木刻研究会 北平核心,推华北木刻发展,北方运动重要阵地。 经典作品解析 麦绥莱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