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331

【新课标新思维】2026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专题02 空气 氧气】(学生版+解析版)

日期:2025-11-2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2307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学生,氧气,空气,专题,新课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 02】空气 氧气 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空气的含量、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气的反应现象描述正确与否的判断、氧化反应的判断、氧气的用途、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生活中现象、工农业生成、科学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氧气的制法考点常以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检验及错误分析。常以化学实验或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 【第一部分】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这是必考的基础知识点,必须牢记。 · 氮气 (N ):约 78% ——— 主要用途: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 氧气 (O ):约 21% ——— 主要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稀有气体:约 0.94% ——— 主要用途:作保护气、电光源(霓虹灯)。 · 二氧化碳 (CO ):约 0.03% ——— 主要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灭火等。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 0.03% 【易错点提醒】 1. 空气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2. 体积分数指的是体积,不是质量分数。氧气和氮气的质量分数大约是23%和75%。 【考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拉瓦锡实验的现代版) 这是重要的实验探究考点,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1. 实验原理:利用某种物质(如红磷)在密闭容器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或液体)物质,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化学方程式:4P + 5O 点燃2P O (白色固体) 2. 实验装置:集气瓶、燃烧匙、橡胶塞、导管、烧杯、弹簧夹。 3. 实验步骤:检查气密性 → 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 → 冷却至室温 → 打开弹簧夹。 4.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P O 固体小颗粒)。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 误差分析(高频考点!): 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漏气)。 ②红磷量不足,未能将瓶内氧气耗尽。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结果偏大的原因: ①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导致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②弹簧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时热空气从导管逸出。 7. 药品选择:所选物质必须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或液体)。不能用硫、木炭、铁丝代替红磷,因为: S / C:燃烧后生成气体(SO / CO ),瓶内压强几乎不变。 Fe:在空气中无法燃烧,只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考点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 空气污染物: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 )、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等。 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 2. 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 3. 防治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积极植树造林。 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 【第二部分】氧气 (O )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这是核心考点,重点掌握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木炭 (C) 空气中:发红光,放热。 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 点燃CO 硫 (S) 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 点燃SO 红磷 (P) 空气中:产生大量白烟。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4P + 5O 点燃 2P O 铁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