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9417

2.3.2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科版(2024)(26页PPT)

日期:2025-11-24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99564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3.2,物理上,26页,2024,教科,学期
  • cover
(课件网) 2.3.2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2 能够熟练运用停表精准测出所用时间 学习目标 01 能够熟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 03 可以依据公式 准确计算平均速度 公路上存在众多速度监测设备,其中有一种采用了区间测速的方式,即通过计算车辆在两个监测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来判定车辆在该路段是否超速。那么,这种测速设备究竟是怎样测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的呢? 新知导入 想想议议 间接测量 测量长度的工具 测量时间的工具 那么我们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学习新知 刻度尺 机械停表 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装置: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选取小车为研究对象。 2.测量小车在轨道上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将可移动挡片移至斜面底端,将小车置于轨道顶端; 释放小车,同时启动秒表,小车撞击挡片时,停止计时,读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挡片所用时间 t1 ;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路程s1。重复3 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路程s1/m 时间t1/s 速度v1/(m/s) 3.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 4.测量小车在轨道上前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可移动挡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挡片所用时间 t2 ;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路程s2。测量3 次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计算小车在轨道上前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路程s2/m 时间t2/s 速度v2/(m/s) 5.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 0.700 t1 = 3.2 v1 ≈ 0.22 前半程 s2 = 0.350 t2 = 1.9 v2 ≈ 0.18 后半程 s3 = s1 - s2 = 0.350 t3 = t1 - t2 = 1.3 v3 ≈ 0.27 实验结论: 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6.所有测量步骤完成后,整理实验器材,将其归位。 交流评估: 1 2 3 4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实验中,在轨道顶端固定一个位移传感器,可实时测量传感器到小车的距离。若传感器每秒测量 25 次,计算机将自动计算出每个 0.04 s 内的平均速度,并标在坐标系上,用光滑曲线连接。从图像可看出小车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_____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结论: 交流评估: 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结论: 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全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显示了小车到达A、B、C三处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 根据公式 _____可以计算速度。 (2)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_____(填“大”或“小”)一些。 (3)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 _____cm;tBC = _____s; vAB = _____m/s;vBC = _____m/s; 小 40.0 1 0.2 0.5 课堂练习 (4) 由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