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适用条件,能准确表述定律内容;建立“系统”“内力”“外力”的物理模型,明确动量守恒的矢量性、瞬时性和普适性。 2.科学探究:通过“碰撞实验”“反冲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验证猜想,经历“现象—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提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科学思维: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碰撞、反冲等实际问题,培养模型建构和逻辑推理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动量守恒定律在航天、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感受物理规律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与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判断;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反冲等典型问题。 2.教学难点:“系统”“内力”“外力”的准确界定;动量守恒定律矢量性的理解(含方向判断与运算);复杂情境中(如多物体系统、含临界状态)动量守恒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生活情境:播放两段视频———冰面上两名同学相互推对方后,两人向相反方向运动;②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出燃气,火箭向上飞行。提问:“冰面上的同学没有外力推动,为何会运动?火箭向上飞行的动力来自哪里?这类现象背后是否遵循某种共同的物理规律?” 旧知关联:回顾“动量”的概念(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达式p=mv)和“冲量”的概念(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矢量,I=Ft),以及动量定理(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I合=Δp)。 问题聚焦: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的动量变化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动量守恒定律。 (二)实验探究,提出猜想 实验一:弹性碰撞实验(利用气垫导轨) (1)实验装置:气垫导轨(消除摩擦力)、两个质量可测量的滑块A、B(分别安装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测量滑块通过遮光片的时间,计算速度)。 (2)实验操作: ①使滑块A具有一定初速度v ,滑块B静止,让A与B发生弹性碰撞,记录碰撞前A的速度v ,碰撞后A的速度v '和B的速度v '; ②改变滑块质量(如在A上增加配重),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多组数据; ③交换A和B的初始状态(B运动,A静止),再次实验并记录数据。 (3)数据处理:让学生分组计算每组实验中“碰撞前系统总动量”(m v +m v )和“碰撞后系统总动量”(m v '+m v '),填入表格。 (4)现象总结:各组数据均显示“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基本相等”(误差源于空气阻力和碰撞能量损失)。 实验二:完全非弹性碰撞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 (1)实验装置:水平木板(铺砂纸模拟微小阻力)、小车A(带撞针)、小车B(带橡皮泥,静止)、打点计时器(连接小车A,记录运动轨迹)、天平(测小车质量)。 (2)实验操作:释放小车A,使其以初速度运动并与B碰撞,碰撞后A与B粘在一起共同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纸带计算碰撞前后的速度。 (3)数据处理:计算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发现即使存在微小阻力,系统总动量仍近似相等。 实验三:反冲运动实验(简易装置) (1)实验装置:放在水平桌面的小车上固定一个气球,气球充气后释放,观察小车的运动;用喷水枪向地面喷水,观察水枪的反冲现象。 (2)现象分析:气球喷出气体时,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水枪喷水时,水枪后退。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喷水前总动量为零,喷水后气体有动量,小车有反向动量,总动量是否仍为零?” 提出猜想:在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中,若不受外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