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3610

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5015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弹性,碰撞,必修,选择性,人教,物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明确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含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定义及本质区别,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碰撞类型中的普适性,掌握弹性碰撞的特殊规律(动能守恒),建立“碰撞过程中动量与能量变化”的认知模型。 2.科学探究:通过对比实验观察不同碰撞的现象差异,测量碰撞前后的速度与动能变化,经历“现象分类—数据对———规律总结”的探究过程,提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能力。 3.科学思维: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碰撞问题,推导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能对不同碰撞类型进行判断与辨析,培养逻辑推理、模型建构及分类讨论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碰撞现象在生活、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汽车安全、体育器材设计),体会物理规律对技术优化的指导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定义及判断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在各类碰撞中的应用;弹性碰撞的特点及速度推导公式;完全非弹性碰撞的临界特征(共速)及规律。 2.教学难点: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与“动能变化”的关联分析;弹性碰撞速度公式的推导及灵活应用;复杂情境中(如多物体碰撞、含能量损失计算)碰撞类型的判断与问题解决。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分类识象 多元情境展示:播放三组碰撞视频———台球桌上白球撞击红球后,两球分离且运动流畅;②橡皮泥小球与桌面碰撞后粘在桌面,速度瞬间变为零;③汽车追尾事故中,后车与前车碰撞后短暂共速再分离。 问题链引导:“三组碰撞现象有何不同?白球撞击红球后,两球的运动状态与橡皮泥碰撞有本质区别吗?汽车追尾时,两车的动量和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旧知衔接:回顾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明确“碰撞过程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均守恒”,引出新问题———动量守恒的前提下,不同碰撞的能量变化是否相同?”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实验探究,对比析理 实验准备:明确实验目的与变量控制 (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消除摩擦)、两个质量可测量的滑块(A、B,分别安装遮光片)、光电计时器、天平、橡皮泥(用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弹簧片(安装在滑块上)。 (2)实验变量:碰撞类型(弹性碰撞:滑块安装弹簧片;完全非弹性碰撞:滑块粘贴橡皮泥;一般非弹性碰撞:取下弹簧片直接碰撞);控制变量:滑块质量、初速度(每次实验使滑块A以相同初速度运动,滑块B初始静止)。 分组实验:测量三类碰撞的核心数据 (1)实验步骤(三组同步进行): ①测量滑块质量m 、m ,记录遮光片宽度d; ②弹性碰撞组:滑块A安装弹簧片,以初速度v 运动,与静止的滑块B碰撞,通过光电计时器记录碰撞前A的速度v (由d/t 计算)、碰撞后A的速度v '(d/t ')和B的速度v '(d/t ');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组:滑块A、B粘贴橡皮泥,重复上述操作,记录碰撞前A的速度v 和碰撞后两者共速v(d/t); ④一般非弹性碰撞组:取下弹簧片和橡皮泥,重复操作,记录碰撞前后的速度数据; ⑤更换滑块质量(如m =m 、m >m 、m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