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5488

3.1波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4546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期,必修,选择性,人教,物理,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波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明确机械波的定义,理解波的形成是介质中质点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掌握横波与纵波的本质区别,能识别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建立“质点振动—能量传递—波形传播”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2.科学探究:通过设计绳波、弹簧波等实验,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与传播特点,记录不同条件下波形的变化;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探究流程,提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科学思维:运用质点振动的规律分析波的形成机制,能通过波形图判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通过对比横波与纵波的形成过程,培养模型建构、逻辑推理及分类辨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地震波、声波、通信波),体会波的形成规律对解释自然现象和推动技术发展的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对波动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条件与传播特点;横波的基本概念(波峰、波谷、波长);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判断方法;横波与纵波的区别与识别。 2.教学难点:波的传播本质是“振动形式和能量的传递,而非质点的迁移”这一核心观点的理解;波形图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双向判断;纵波的形成机制及疏密相间波形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感知波的存在 多维情境呈现:自然情境:播放“海浪拍打海岸”“地震引发地面波动”的视频;生活情境:展示“绳子抖动形成的波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图片;实验演示:教师手持一端固定的弹性绳,水平抖动另一端,让学生直观观察绳上形成的波形。 问题链驱动思考: “海浪中的水分子会随海浪一起涌向海岸吗?” “抖动绳子时,手只在原地振动,为什么波纹会向远处传播?” “这些不同的波动现象,是否存在共同的形成规律?” 旧知衔接导入:回顾“机械振动”的概念———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引出新问题:“当振动的物体与周围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时,振动会如何传递?”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波的形成”。 2.实验探究:解构波的形成 实验一:绳波的形成———探究横波特点 实验准备:弹性绳(一端固定在铁架台)、彩色标记笔(在绳上标记3个质点A、B、C,间距10cm)、秒表、刻度尺。 实验操作:教师手持绳的自由端,沿垂直于绳的方向(上下)做简谐运动,让学生观察绳上质点A、B、C的振动情况及波形的传播方向;改变振动频率(快慢)和振幅(幅度),重复实验,记录波形的变化;用慢动作视频回放,让学生清晰观察“质点振动与波形传播的先后关系”。 现象分析:质点运动特点:质点A、B、C仅在各自平衡位置上下振动,并未随波形向远处移动;传播规律:质点A先振动,带动相邻的质点B振动,质点B再带动质点C振动,振动形式沿绳向固定端传播;波形特征:出现“凸起的波峰”和“凹陷的波谷”,且波峰、波谷随振动持续向远处移动。 实验二:弹簧波的形成———探究纵波特点 实验准备:水平放置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彩色胶带(在弹簧上标记3个质点P、Q、R,间距5cm)。 实验操作:教师手持弹簧自由端,沿弹簧轴线方向(前后)做简谐运动,观察弹簧上质点P、Q、R的振动情况及波形的传播;用手机拍摄实验过程,结合动画演示,展示弹簧的“疏密变化”。 现象分析:质点运动特点:质点P、Q、R仅在弹簧轴线方向往复振动,不随波形迁移;传播规律:质点P的振动通过弹簧的弹性力带动质点Q,振动形式沿弹簧轴线传播;波形特征:出现“质点密集的密部”和“质点稀疏的疏部”,密部和疏部随振动向固定端传播。 规律归纳:机械波的形成本质 形成条件:波源:做机械振动的物体(如抖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