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绿色中国梦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必备知识: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位于两种生态系统的过渡区。例如: 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 森林边缘 沙漠边缘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土地退化 一旦稳定性被打破 土地退化 一旦稳定性被打破 必备知识:生态脆弱区 3、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4、土地退化类型: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 5、下图中我国不同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直观体现:植物、农业 ①沙漠化 (西北干旱地区) ⑥红漠化 (南方地区) ③石漠化 (云贵高原) ⑤土壤盐渍化 (华北地区) ②寒漠化 (青藏地区) ④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学习活动一 高岭之美 ———走进塞罕坝 高岭之美 材料一: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界处,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草原,又有河流、湖泊;同时,也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1)在历史时期,塞罕坝是怎样的生态景观? 近现代塞罕坝土地退化的类型是什么? 生态景观: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动物繁集 退化类型:沙漠化 材料一: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界处,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草原,又有河流、湖泊;同时,也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2)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高岭之美 植被:自荒漠、温带草原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 气候:自温带大陆性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 地形:自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 河流水文:自内流区向外流区过渡 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抗外来干扰能力弱,易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恢复 学习活动二 黄沙之困 ———探究塞罕坝 材料二:塞罕坝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 453mm,年平均蒸发量1388mm。地表约在10月中下旬冻结,解冻期约在4月中下旬,冻结期约180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83天,最多年份达114天,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以西北风为主。 (1)根据材料二探究引起塞罕坝土地沙漠化的气候原因。 ①降水少且年际变化大 ②冬春季节多大风 气候干旱 生态脆弱 易被风蚀、沙化 黄沙之困 材料三: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山地交界处。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林区土壤平均厚度为10厘米。 (2)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引起塞罕坝土地沙漠化的其他自然因素。 黄沙之困 ①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 ②土层薄,多沙质堆积物 材料四:清朝末年,政府在塞罕坝开围放垦,农牧活动日益增多,大肆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后来又遭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退化为草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3)结合材料四探究导致该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①人口激增 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