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2151

20 谈创造性思维 课件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248420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创造性思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20 谈创造性思维 【美】罗迦 费 因格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 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 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生词: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 模(mó)式 驾驭(yù) (2)解词: ①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②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④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 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啼、缔、谛、蹄、啻 啼笑皆非:形容处境尴尬,既令人发笑又让人难受。 缔构维新:指创立新的体制、格局,进行革新。 谛听教诲:认真仔细地聆听教导和训诫,常用作规范搭配类成语化表达。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不啻天渊:形容差别极大,就像天空和深渊一样悬殊。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3)形似字组词: chì 新课导入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新课探究 环节一 抓紧关键词句,理清行文思路 活动:勾画关键词句,后根据勾画内容梳理思路 序数词(第一、第二等) 关联词(不仅 还) 总结词或句(总之、综上所述等) 过渡词或句 设问句 观点句 关键词句 共同点: 能表明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设问1 设问2 设问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汲取知识、活用知识、持之以恒 富有创造力的人:自我觉醒,留意细小想法并坚定不移实现 缺乏创造力的人:自我压制 【梳 理】 【勾 画】 旁注 归纳全文 所需要素 (结 构) (内 容) 【文 章 框 架】 谈创造性思维 提出问题: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的问题。 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 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必备条件 怎么区分 学识渊博 活用知识 持之以恒 是否自我展现 是否留意细小想法并坚信自己 解决问题:具备要素 保持好奇心,积累知识 探求新思路,运用知识 相信小灵感,坚持下去 活动: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辨别那一句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1、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问题的 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 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 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论题,文章的引子 分论点,文章的论证 核心观点,作者的态度 环节二 聚焦论证过程,探究论证艺术 问题:即使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写,也能把观点阐述清楚,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几何 问题来开篇呢? 例举图形 设置问题 选择答案 合理分析 得出结论 引申认识 引出论题 这种以设置问题引出论题的方式,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更贴近生活,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1. 生活场景设问法 2. 反差案例对比法 3. 趣味现象引入法 4. 名言警句破题法 5. 现实痛点切入法 6. 反向思维提问法 议论文常见且实用引题法: 问题: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什么观点? ① 古登堡将两种机械合起来创造新机器 ② 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电子游戏机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