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粒雪盆为冰川形成的源头,底部较平坦,出口一般与冰川谷或冰瀑布相连;冰瀑布为连接粒雪盆和冰舌的中间地带,图中近垂直地带为冰瀑布;由于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落差大,冰体不断发生冰崩,在冰瀑布下游出现的舌状堆积体即为冰舌;在冰川前缘,末端冰雪堆积体融化或后退所留下的坑谷被融水填满而形成的湖泊即为冰蚀湖。 2.A 根据“冰川漂砾是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可知,冰川漂砾的形成需要冰川比较迅速和长距离地运动,满足这两个条件需要的物质基础是陡峭的山体和频繁的雪崩。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马雪山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受地形地势变化及大气环流影响,金沙江与澜沧江河谷受焚风效应影响明显,山麓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最可能分布疏林灌丛带,即白马雪山山麓最可能分布疏林灌丛带。 4.B 根据材料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读图Ⅱ可知,白马雪山海拔3700—4300 m范围内林线植被与灌丛草甸分布都较多,且林线植被占比降低,灌丛草甸占比升高,故该海拔范围是白马雪山高山林线交错带的主要海拔范围。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内植被主要由针叶林逐渐转变为高山灌丛草甸。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逐渐达到针叶林耐受温度的极限,森林逐渐稀疏,优势树种逐渐变成更加耐寒的灌丛草甸。 6.A 读表可知,海拔20 m以下地区,人口占比共增长了3.25个百分点,人口占比增长速度最快。 7.C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海拔多低于50 m,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均在3000 m以上,读表可知,该区域常住人口占比增加;四川盆地海拔在200—1000 m之间,读表可知,该海拔范围常住人口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 8.D 我国海拔3000 m以上地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地区,该区域人口占比不断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殊生育政策,伴随着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9.C 读图可知,随着区域次核心城市增多,小城镇人口开始向次核心城市迁移,区域人口迁移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 10.B 由图可知,区域人口迁移向“多核心”演化过程中,城镇之间人口流动强度增大,人口迁移通道增多,城际交通需求增大,城际交通日趋完善;次核心城市和核心城市吸引力强,乡村人口流出多,乡村环境压力减小。 11.A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次核心城市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且与核心城市相比,次核心城市生活压力较小,生态环境较好,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使得核心城市人口流入减少;城镇行政等级与面积较为稳定,人口流动演变对其影响小。 12.B 据图可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直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却没有取得所在城市的户口,未实现“市民化”。 13.A 广东省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吸引大量周边省份人口迁入,使得其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河南省、河北省和湖南省经济相对较落后,人口流出量较多,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 14.D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却没有取得所在城市的户口,因此注重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平性是缩小差距的有效措施。 15.B 通勤流向指人们每天从住宅出发前往工作地点的方向,提升通勤效率即方便人们更加快捷地从居住地前往工作地,针对北京市不同圈层通勤流向的特点可知,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最有效;分散就业能否提升通勤效率,取决于交通设施、城市规划和居住分布的协同效应。 16.B 城市蔓延式发展指城市边界不断延伸和扩展,导致主城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