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6779

人美版(黄宗贤 2024)三上 第四单元第2课《原色变形记》课件(36页)+教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1次 大小:253903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美,36页,课件,原色变形记,2课,单元
    第2课《原色变形记》教学设计 课题 原色变形记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以“原色变形记”为主题,教材配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直观展示三原色作品的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同时,教材要注重实践性,设计合理的创作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此外,教材还应体现时代性,适当融入现代设计中对三原色元素的运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原色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明白原色作品运用夸张变形的造型、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寓意吉祥的图案等元素进行创作。2.创意实践:掌握原色特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结合现代审美与个人想法进行创新。3.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原色作品,感受其造型、色彩、装饰所营造的独特美感,进而在绘画实践中提升对这种美的呈现能力。4.文化理解:探究原色背后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知晓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所承载的文化寓意。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绘画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色彩的掌握、对应的含义、背景画幅的构图等内容仍需加紧学习。需通过作品直观对比分析激发认识和判断等。 重点 准确把握原色美术作品的核心特点,包括造型、色彩等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难点 如何避免对原色美术元素的生搬硬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材料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画笔、画纸等)、手工工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纸、布料、黏土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回顾:世界上有三种颜色是无法调和出来的。它们就是被称为三原色的红、黄、蓝。小朋友们猜猜看,当他们两两调和,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呢?2.观看视频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艺术欣赏任务一:欣赏名作,了解间色。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和谐。你从画面中看出了哪几种色彩?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出示图片)答:从画面能看出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还有由它们混合或搭配呈现出的绿色、紫色等色调 。蓝色的树干、黄色的光影、红色相关的色彩层次,共同构建画面。 这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宁静又富有生机,色彩交织如梦幻的自然角落,点彩技法让色彩灵动,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知识窗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颜色。它是原色与复色之间过渡的色彩,在色彩体系中起到连接和丰富色相的作用。二、感知体验任务二:探究间色的形成过程。知识窗三间色是由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包括橙、绿、紫。试一试:一起感受三原色的碰撞。 (出示图片)纸巾两端分别浸入两个水杯,让中间自然下垂,形成“桥”状 。静置等待,会发现两端颜色慢慢向中间 “爬”,逐渐在空白处交汇,形成类似彩虹的色彩过渡,最终形成色彩斑斓的“彩虹桥”。涂一涂:填涂三原色,观察瓶子相交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图片)答;红、黄、蓝是三原色,当用它们填涂时: 1、红色与黄色相交处,呈现出橙色间色。2.黄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绿色间色。3.红色与蓝色相交处,呈现出紫色间色。三、创想实践任务三:调配三间色,创作色彩漏印作品。1. 画出草图。 2. 剪出镂空部位。 3. 用海绵蘸取三原色,并点压在镂空处。 4. 填涂所有镂空部位,注意色彩搭配。 5. 将剪下来的图形装饰在画面中,完成作品。(出示图片)小技巧三原色等比例混合,(红 + 黄 = 橙,黄 + 蓝 = 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