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 D D A A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6分) (1)岩石类型: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2分)判断依据:巨石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无片理和层 理构造,矿物结晶颗粒较粗,符合花岗岩的典型特征。(2分) (2)可能来源:冰川侧坡上部的基岩。(2分)成因:该区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侧坡裸露岩体经 长期寒冻风化作用发生破碎崩落:(2分)崩落的岩石块体未受冰川搬运磨蚀(棱角分明,无冰川擦痕), 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冰川边缘的小块冰体上,形成当前覆于冰体的状态。(2分) (3)最佳地理信息技术考察方法:遥感(解译)。(2分)理由: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的优势,可 覆盖人迹罕至的高寒冰川区域:能获取30年前至今的连续影像数据,满足长期动态监测需求;效率高且 成本较低,避免了实地调查的高耗时与仪器长期监测的稳定性难题:数据直接来源于地表观测,可信度高 于单纯的数据模拟。(任答2点得4分) 17.(19分) (1)步骤3:在金属易拉罐中小心放入温度计,(2分)观察易拉罐外壁,直至外壁出现凝结水珠时, (2分)记录此时的水温。(1分) (2)大气特征:水汽饱和(2分),温度相对较高。(2分)判断依据:实验原理指出“大气温度与 露点温度接近时,水汽饱和易凝结”,该高度层大气温度曲线与露点温度曲线几乎重合,说明二者接近, 故水汽饱和:(2分)根据对流层大气温度垂直递减规律,该层大气有逆温现象,该层温度相对较高。(2 分) (3)天气现象:降雪。(2分)原因:实验原理表明“露点温度<0℃时,水汽凝结为冰晶”,该地自 近地面至2千米高空水汽饱和且露点温度均<0℃,水汽易凝结为冰晶;(2分),且该地风向从近地面到高 空由偏东风转为偏西风,说明存在锋面系统,锋面处气流上升运动显著,促使冰晶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降 雪。(2分) 18.(14分) (1)沙源充足:沙源来自北部砂质海岸(海浪堆积形成的砂质海岸提供丰富细砂):(2分)动力强劲: 平潭岛冬季盛行强劲东北风,为细砂搬运提供充足动力;(2分)堆积地形:大沙山位于高大山峰北坡山麓, 山地阻挡使东北风风速骤减,挟沙能力下降,细砂在此堆积形成大沙山。(2分) (2)大沙山两侧沙丘臂被植被固定,中部沙丘脊平缓:(2分)山麓地带靠近时令溪,地下水较浅, 沙体含水量高,固结性强,沙山稳定:(2分)村落选址在大沙山西侧(背风坡)山麓地带,既避开东北风 主导的风沙侵袭方向,减少风沙直接影响:(2分)同时又依托时令河,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形成人沙共 生的和谐格局。(2分) 19.(6分) 时间尺度:横断山区3000万年前己启动高寒植物多样性积累,早于喜马拉雅山2300万年前隆起时间, 待喜马拉雅山形成高寒生境时,横断山区已通过新近纪演化形成丰富种群。(2分) 自然环境:横断山区物种经演化适应“高海拔低温、低氧”环境,而喜马拉雅山隆起后,其高寒生境 与横断山区原生境高度契合,确保物种扩散后能存活繁殖;横断山区“山河纵列”,与喜马拉雅山东段邻 近且无重大阻隔,澜沧江、怒江上游河谷可作迁移路径,空间可达。(2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2,在进行多样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地理兴趣小组可感悟到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是学校的 A.楼体影长变化 B.课程设置选择 地 理 C.空间规模调整 D.旗杆位置确定 3.校园植被长势优于周边山地的关键因素是 % (考试时间:下午4:45一6:00) A.土壤肥力 B.光照条件 注意事项: C.地形坡度 D.灌溉条件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昭苏(43N,81E)地处新疆伊犁河谷,被誉为“彩虹之都”(图2)。当地夏季彩虹出现率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