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9547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4641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人教,物理,学期,高一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准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能区分匀加速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本质差异,建立“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模型认知。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 +at)及推导过程,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矢量性及单位统一要求,能结合运动情境判断公式的适用条件。 (3)深刻理解v-t图像的物理意义,能通过图像识别运动类型、读取初速度与加速度,建立“公式—图像—运动情境”三者间的对应关系,深化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系统性认识。 2.科学思维 (1)经历“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通过对速度变化规律的探究,培养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2)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速度计算、时间求解、加速度推断等问题,掌握矢量运算中“正负号表示方向”的方法,提升模型建构与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分析复杂运动的v-t图像,能拆分多阶段运动并运用对应规律求解,培养数形结合与分段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3.科学探究 (1)参与“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规律”实验,能自主操作打点计时器、气垫导轨等器材,规范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如纸带数据、光电门计时数据),分析实验误差来源(如纸带摩擦、测量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 (2)在探究“v-t图像与速度变化关系”活动中,通过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特征,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科技(如高铁启动、汽车刹车系统)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2)结合交通出行中的匀变速运动案例(如斑马线前刹车),认识运动规律与安全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在小组实验与讨论中,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乐于分享探究成果,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特征(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恒定)。 (2)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v +at)的推导与理解,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矢量性及正负号的意义。 (3)v-t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能通过图像分析运动过程、求解速度与加速度。 2.教学难点 (1)对“加速度恒定”的理解,突破“速度增大就是匀加速、速度减小就是匀减速”的片面认知,明确判断依据是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关系。 (2)速度公式中矢量性的把握,尤其是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如刹车问题)的公式应用,避免符号错误。 (3)复杂v-t图像的解读,如多阶段运动图像的拆分、图像斜率与截距的综合分析,以及利用图像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生活实例引发认知冲突 1.展示三组生活情境视频:①高铁从车站启动,速度从0逐渐增加到300km/h;②汽车在红绿灯前刹车,速度从60km/h减至0;③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速度先增加后保持不变。 2.提出问题链:“高铁和汽车的速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速度变化与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有本质区别吗?”“如何定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演示实验:在气垫导轨上,给滑块一个恒定的拉力,通过光电门测量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发现“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引出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结合实验现象建立“速度均匀变化”的直观认知,激发探究定量规律的兴趣,为新知学习铺垫。 (二)新知探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 1.实验对比:探究不同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1)实验1:匀速直线运动(气垫导轨上无拉力的滑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