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9931

3.1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447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力,弹力,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重力与弹力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生活观察与实验探究,准确理解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明确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建立“重力是地球吸引产生的力”的认知。 (2)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方法及胡克定律的内涵,能区分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建立“弹力与形变相关”的力的观念。 (3)能运用重力公式(G=mg)和胡克定律(F=kx)解决实际问题,理解g和k的物理意义,形成对常见力的系统性认识。 2.科学思维 (1)经历“重力大小探究—弹力方向分析—胡克定律推导”的思维过程,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能力。 (2)能运用“假设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通过“等效替代”分析接触面弹力、轻绳轻杆弹力的方向,提升模型建构与分析推理能力。 (3)结合胡克定律的图像分析,能利用F-x图像求解劲度系数和弹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3.科学探究 (1)参与“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能自主操作弹簧测力计、天平,规范记录数据并绘制G-m图像,归纳实验结论,分析误差来源(如仪器精度、操作方法)。 (2)在“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改变弹簧所挂钩码数量,测量形变量,总结胡克定律,培养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了解重力与弹力在生活(如建筑承重、弹簧测力计)、科技(如航天器失重、弹性缓冲装置)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结合重力对人体的影响(如登山、航天失重训练),认识物理规律与生命健康的关联,培养关注科技发展的科学态度。 (3)在小组实验与讨论中,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养成严谨务实、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及重心的概念,明确g的物理意义。 (2)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及方向判断方法(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3)胡克定律的内容、公式(F=kx)及应用,理解劲度系数k的含义。 2.教学难点 (1)重心位置的判断,尤其是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确定。 (2)弹力方向的准确判断,特别是接触面不明显(如轻杆、轻绳)或曲面接触时的弹力方向分析。 (3)胡克定律中“形变量”的理解(与原长的差值)及多根弹簧组合时劲度系数的分析。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生活现象激发思考 1.展示三组生活情境:①视频“苹果从树上落下”“人站在体重秤上”;②图片“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撑杆跳高运动员使撑杆弯曲”;③动画“气球升空与石块下落的对比”。 2.提出问题链:“苹果和石块为什么会下落,而气球却能上升?”“弹簧和撑杆被弯曲后,为什么会产生力的作用?”“体重秤的示数和我们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3.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钩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用手压海绵、拉弹簧,观察形变与力的关系,引出课题———重力与弹力。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制造认知悬念,激发探究重力与弹力本质规律的兴趣。 (二)新知探究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 (1)引导分析:苹果下落、石块落地等现象,都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这种力叫做重力。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研究对象”。 (2)拓展说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另一部分就是重力。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①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天平、不同质量的钩码(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