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0950

4.1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4521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历史回顾与实验探究,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明确“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破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知。 (2)掌握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明确惯性大小仅与物体质量有关,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惯性现象,建立“运动与力”的正确物理观念。 (3)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区分“匀速直线运动”与“静止”的共性(运动状态不变),形成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系统性认识。 2.科学思维 (1)经历“亚里士多德观点—伽利略实验—笛卡尔补充—牛顿总结”的逻辑历程,体会“理想实验”这一科学推理方法的精髓,培养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的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推理法得出实验结论,进而通过科学想象构建理想实验场景,提升科学论证能力。 (3)能运用惯性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乘车安全、体育竞技),区分“惯性”与“力”的本质差异,避免“惯性力”等错误表述,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 (1)参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初速度、改变阻力大小),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斜面、小车、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规范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2)在实验过程中,能分析实验误差来源(如斜面倾角不稳定、平面粗糙程度不均匀),提出改进措施(如使用气垫导轨减小阻力),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 (3)通过小组讨论“理想实验的合理性”,能基于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体会科学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2)结合惯性在交通规则(如系安全带、限速行驶)、生产生活(如起重机吊装、航天器发射)中的应用,认识物理规律与安全生活、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在实验探究与观点辩论中,养成尊重事实、严谨务实的科学习惯,乐于接受不同意见并基于证据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明确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的概念及应用: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能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的设计与推理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破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前概念误区,理解“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科学性。 (2)理想实验的科学推理过程:从“阻力越小,滑行越远”的实验事实,推理出“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 (3)区分“惯性”与“力”的本质差异,解释惯性现象时避免出现“物体受到惯性作用”等错误表述。 (4)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在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等效于不受力)。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矛盾现象激发认知冲突 1.展示两组对比情境:①视频1:推箱子时,用力推箱子就运动,停止推箱子就静止;②视频2:冰球运动员击打冰球后,冰球在冰面上滑行很远才停下。 2.提出问题链:“为什么推箱子时箱子运动,不推就静止?”“冰球没有被持续推,为什么还能滑行很远?”“物体的运动到底需要力来维持吗?” 3.学生初步发言后,教师引导:“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就对这个问题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揭开力与运动的奥秘。”引出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