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山高水远 湘美版2024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课 1.同学们觉得照片和山水画,哪个更能打动你? 《青卞隐居图》(局部) 2.为什么画家不直接‘复制’实景,还要创作山水画呢? 黄山实景 照片是对实景的客观记录,而山水画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既源于自然,又融入了主观情感与艺术加工,所以更具感染力。 基本问题:如何欣赏、表现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绝不是被动的摹写,既要求描写自然风物的外貌及其丰富变化,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01 新课探究:“解码山水画的布局与意境” 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它通过笔墨、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将自然山水的形态、神韵与画家的情感、意境相融合,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 浅绛山水 水墨山水 金碧山水 没骨山水 巍峨耸立 层峦叠嶂 平静旷远 仰视 平视 俯视 视角:仰视 平视 俯视 深远 高远 平远 三远 山水画的空间表现 思考;这些构图法如何帮助画家表达不同的空间感? 请大家观察三幅画的视角,分别是怎么看山水的?给你的空间感受有什么不同? 平远 深远 高远 《潇湘奇观图》 《游华阳山图》 《仿古山水册》 布局密码:“三远法”大闯关 潇湘奇观图 宋代 米友仁 故宫博物院藏 看《潇湘奇观图》:“我们的眼睛要怎么放,才能看到画里‘江面连远山’的效果?画面里的山,是一层比一层高,还是一层比一层远、越来越淡? 平远:看的方式———平视远眺;画面效果———近景(江、树)清晰,中景(矮山)稍淡,远景(远山)最淡,层次横向展开;给人的感受———开阔、平静,像站在湖边看远方的风景,让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闲适! 高远:看的方式———自下而上仰望;画面效果———近景(山脚)大而实,中景(山腰)稍小,远景(山顶)小而虚,层次纵向延伸;给人的感受———巍峨、险峻,像站在泰山脚下看玉皇顶,让人想起“会当凌绝顶”的豪迈。 看《游华阳山图》:“这幅画里的主峰,要怎么看才能感受到它‘很高’?画家用了什么办法让山‘显高’? 看《仿古山水册》:“这幅画里的山谷,好像能‘走进去’,画家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的视线是不是跟着谷里的路径,一直往深处走?” 深远:看的方式———由外而内深入;画面效果———近景(谷口)宽而清,中景(谷中)窄而淡,远景(谷深)细而虚,层次向画面深处推进;给人的感受———幽深、神秘,像走进张家界的峡谷,让人想起“曲径通幽处”的好奇。 02 意境密钥:“情景交融”侦探社 聚焦“点景元素”———找“情”的线索 何谓点景? 传统山水画中,舟车、房舍、桥梁、人物等点景,在画面当中是点睛之笔。点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山水画的人文气息与精神意趣。点景的应用使传统山水画由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转向对意境氛围的营造与自身情感的抒发。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可以看出古代画家对点景布势十分讲究。 《溪山清远图》局部赏析(南宋夏圭) 思考:画面中的小桥、渔舟、屋舍是多余的吗?如果去掉这些‘点景元素’,画面意境会发生什么变化? 点景元素(人物、建筑、舟船等)不是多余的,它们是“人”与“自然”的连接点。画中的小桥、渔舟,让画面有了“人间烟火气”,传递出“宁静悠远的江南生活意境”;如果去掉,山水就成了“无人之景”,意境会变得冷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