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6320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13张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293914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姑苏繁华图》(局部) “我国家…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题跋》 明清时期的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发展呢?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 (1328-1398) (明太祖)曰:汝知农之劳乎 ……国家经费皆其所出。 ……朕起寒微,备知农事艰难。 ———《明太祖实录》 说说统治者对待农业的态度 如何恢复农业生产 《雍正耕织图》(局部) 统治者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课本,归纳明清改善民生的举措,有何共同之处? 明 朝 清 朝 土地 水利 种植 税收 开垦荒地、移民屯田; 编制鱼鳞图册 / 引进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轻徭薄赋 开垦荒地和边远地区; 沿用明朝编制土地文册做法并修订 治理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兴修水利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进一步减轻赋税 以民为本、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轻徭薄赋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课本,概况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何意义? 表现 耕地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耕地面积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意义: 湖广熟,天下足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明朝: ①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②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是棉纺织业中心,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松江 苏州 景德镇 清朝: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手工工场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机户提供生产资料, 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雇佣关系形成,资本主义萌芽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时期商业的表现。 ①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②中外贸易频繁,白银货币化,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③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农村集市、小贩 城镇市场、商铺、商业街 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三、人口的增长 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摘编·葛剑雄《中国人口三千年》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1.97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1.19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1.50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3.07 观察表格,并结合课本分析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 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康熙、雍正丁税改革的促进作用 (摊丁入亩) 结合图表和教材,人口增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②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 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 业 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边疆地区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 耕地面积扩大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加深 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手工工场 商 业:商业网络、中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