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9829

11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03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葫芦,秘密,节选,教学设计
  • cover
11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童话之美”为主题,精心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经典童话。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指向“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其中《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作为单元首篇精读课文,以其儿童化的视角、瑰丽的想象和鲜活的语言,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及童话审美能力的优质载体。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特级教师杨修宝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以“想象”为线索,以“语言”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有趣、有料、有思维”的童话教学范例。以下结合教学实录,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梳理、教学特色与启示三方面展开深度梳理与评析,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定位:紧扣童话要素,指向语言与思维共生发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仪”。杨老师在精准把握统编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将本课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维度,形成了“语———思维—审美”的立体发展链条。 语言建构与运用:聚焦童话“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特征,通过朗读、品析、仿写等活动,积累“规矩”“介绍介绍”等口语化词语,学习童话中“短句式、对话体”的表达技巧,提升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想象”为核心,通过“猜测宝葫芦功能”“仿写愿望实现”“续编故事情节”等任务,引导学生从“文本想象”走向“个性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品读王葆的调皮可爱、宝葫芦的神奇有趣中,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与“鲜活的人物”之美,体会童话“用想象传递美好”的审美特质。 设计意图:目标的设定既紧扣单元要素,又贴合童话文体的本质特征———童话是“想象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杨老师将“感受奇妙”与“语言实践”有机融合,避免了“重情节轻语言”的常见误区,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梳理:以“想象”为链,层层递进走进童话世界 整堂课以“想象”为线索,从“唤醒旧知激活想象”到“品析语言感知形象”,再到“创编表达发展思维”,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者”转变为“童话创作者”。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分明的环节: 环节一:趣味导入,唤醒旧知,激活想象———用“儿童经验”搭建文本桥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重门”。杨老师巧妙链接二年级旧知《我要的是葫芦》,通过“看图猜课文—观察葫芦外形—加‘宝’字变神奇”的游戏,自然引出课题“宝葫芦的秘密”。随后,他以“猜测宝葫芦功能”为话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想象:“能装下所有零食”“让人心想事成”“考试100分”“暑假写完作业”……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童趣,有的甚至说“希望宝葫芦帮我写作业,这样就能多玩一会儿”。 细节回放:当学生提到“希望宝葫芦让我长生不老”时,杨老师并未否定,而是笑着追问:“如果真有这样的宝葫芦,你觉得王葆会许什么愿呢?”这一追问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想象,又自然关联了课文主角王葆的心理,为后续理解“王葆渴望宝葫芦”的动机做了巧妙铺垫。 评析: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旧知唤醒—直观感知—想象猜测”的梯度活动,将抽象的“童话想象”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猜测宝葫芦功能”的互动,直接呼应了四年级学生“好奇、爱幻想”的心理特征,让王葆“渴望宝葫芦”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悄然立起。 环节二:品词析句,感知人物,夯实语言基———在“语言实践”中触摸童话内核 本环节以“学习字词,感知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读句子—品词语—联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