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王戎不取道旁李 部编版 五年级上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看看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尝:曾经 游:玩耍。 李:李子。 竞走:争着跑过去。 新知导入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回顾一下课文, 说说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新知讲解 学习课文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问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一词说明什么?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诸小儿在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诸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样做的?写出相关的词语。王戎与诸儿的做法一样吗? 为什么王戎不摘李子?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一词说明什么?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 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 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诸小儿在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样做的?写出相关的词语。 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与诸儿的做法一样吗? 唯戎不动 为什么王戎不摘李子? 因为王戎根据“路边、多子折枝”就判断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树上的果子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王戎的判断正确吗? 取之,信然。 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不能盲目的跟从。 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新知讲解 (二)全班探讨学习: (1)默读朗读课文。 (2)交流探讨:说一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归纳写作特点 借助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是由人物的活动组成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丰满完善的。因此,抓住情节即抓住了关键。本文就是通过写王戎与其他孩子对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的不同表现,表现了王戎具有观察细致入微、据实大胆推测的能力。 文彦博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他小时候爱踢球。 一天,文彦博与村里的小朋友在打谷场上踢球。大家你争我夺,正踢得兴高采烈时,那只球被不歪不斜地踢进了一棵古树的树洞里。洞里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地捋起衣袖,身子趴在洞口,将手臂伸进深深的洞里。摸呀,摸呀,够不到底。 怎么办呢? 文彦博洞中取球 又一位小朋友赶回家去,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跑来,伸到洞里去探呀,探呀。哎,不行,那洞道弯弯曲曲,怎么也探不到洞底。 第三个小朋友跑去向大人们求援。叔叔伯伯们来了好几个,朝又深又黑的树洞里望着。大人们微微苦笑,也想不出办法。 久不作声的文彦博这时叫道:“别急,别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快回家去取水来!” 咕嘟嘟,咕嘟嘟……一桶桶水,一盆盆水,直往树洞里灌。 很快,树洞里灌满了水,球浮到洞口上来了。 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爱动脑筋,善于分析和思考的品质。 1.解释加点词语。 (1)竞走取之 (2)唯戎不动 2.解释下列语句。 (1)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 (2)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 走:跑 唯:只有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