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C 6. A 7. C 8. A 9. A 10. C 11. D 12. B 13. C 14. D 15. D 16. A 17.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大;采矿易造成大面积地表植被破坏,风蚀加剧;干旱环境中,露天堆放矿石、矿渣,易被大风吹起,形成沙源;矿石运输过程中,矿石颗粒易被大风吹落,形成沙源。 此次沙尘暴在中蒙边境比我国境内严重;此次沙尘暴在我国内蒙古东部最严重,而内蒙古东部植被覆盖度较高,本地沙源较少;蒙古国荒漠化现象严重,有丰富沙源;我国内蒙古高原初春盛行西北风,蒙古国位于我国上风向,导致沙尘暴扩散至我国境内等。 加强与蒙古国在农牧业与矿业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减少沙源形成;在中蒙边境地区植树种草,建设生态屏障;与蒙古国加强治沙技术交流,帮助蒙古国提高治沙效率;设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支持蒙古国退牧还草、矿区生态修复等 18. A点(低空)散度小于0,为水平辐合,指示空气垂直上升;B点(高空)散度大于0,为水平辐散,指示空气垂直上升(高空辐散为低空上升运动提供动力)。 固原山区中低空水汽通量散度小于0(水平辐合)说明有大量水汽向该区域汇聚;高空水汽通量散度大于0(或37°N以北无水汽输送),水汽在中低空辐合后垂直上升,为暴雪提供充足水汽。 秋季冷暖空气交汇,冷气团势力较强(降温快),暖气团携带充足水汽,二者形成锋面,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暴雪。固原山区地形起伏大,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同时地形阻滞气流,延长降雪时间、增大降雪强度,形成大暴雪 19. 解:(1)结合材料信息“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分析,据图中岩层分布判断,岩层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水环境由淡水环境演变为咸水环境,说明湖水减少(变咸);石灰岩层之上是到风成砂层,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据此判断古湖干旱化。据图中岩层海拔分布分析,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是54米,乙地是44米,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气候进入较干旱时期,湖水逐渐变干,高海拔的岩层先出露湖面。因此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 (2)由于p处海拔较高,阻止古湖水入海;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应该是湖水溢出古湖,流水对P处进行下切侵蚀,P地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后期随着地壳抬升,P以下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加剧,加剧湖水外泄 (3)据材料可知,生物化石、环境沉积对于研究地质变迁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要证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从化石方面来讲,可以在p点北侧附近寻找海洋生物化石,若其北侧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没有海洋生物化石、遗迹或遗骸,则说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 据沉积特征寻找证据:在p点北侧寻找海洋沉积剖面,若发现岩层中没有海相沉积,或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则说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 据古海岸线寻找证据:野外科考队可以在p点南侧(北侧)寻找古海岸线(或替代海岸线的事物,如贝壳堤等),若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或北侧没有海岸线),则说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 故答案为: (1)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2)湖水外泄,流水下蚀,湖水位高于P以下水位;地壳上升,下切侵蚀加剧,加剧湖水外泄。 (3)化石:在p点北侧附近寻找海洋生物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没有海洋生物化石、遗迹或遗骸)。 古海岸线:在p点南侧(北侧)寻找古海岸线(或替代海岸线的事物,如贝壳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