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律·长征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重点) 2.学习长征中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难点) 本课目标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地,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 你们听到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领略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巧渡金沙江 渡 dù 1.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 2.载运过河。 远渡重洋 横渡 生字生词 难 尽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 jìn 尽管 jǐn 灾难 nán nàn 多音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 会读 远征:行走远路。本课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本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词语解释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造句:这个地方绝壁峭岩,碧水湾湾,青山逶迤,景色如画。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 造句:祖国的锦绣河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1.下巴颏(ke一声) 2.点头:颔首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征 难 图” 1.腾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初读课文后,红军战士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第 句):藐视一切困难。 第二部分(第 句):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第三部分(第 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第四部分(第 句):喜踏岷山雪。 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1-2 3-4 5-6 7-8 写一写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