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炭化稻谷,堆积厚度达20-50厘米,还发现了用于耕作的骨耜和加工谷物的木杵。这些发现直接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生产已出现 B.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C.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D.早期国家形态形成 2.“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材料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3.对比河姆渡人的建筑与半坡人的建筑复原想象图可知,造成建筑差异的原因是( ) A.农业水平 B.军事力量 C.自然环境 D.国家规模 4.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是这一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它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该遗址是( ) A.半坡居民遗址 B.河姆渡居民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分别生活在( )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D.珠江流域、辽河流域 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C.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D.三星堆青铜面具 8.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面考古发现能够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出现早期国家 B.进行农业生产 C.进入文明社会 D.掌握青铜工艺 9.考古学家在对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生活用具、农具、家猪骨骼以及大量的植物种子,包括炭化的稻粒。这些考古发现能够论证( ) A.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贾湖居民日常生活丰富 C.中华早期文明的分布较广 D.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10.考古学者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距今约9000-7500年的骨笛,其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被誉为“中华第一笛”。该发现直接证明了这一时期( ) A.中原地区已有较高的音乐水平 B.农业生产技术已十分发达 C.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早于北方 D.早期国家形态已初步形成 11.《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以新媒体的手段展示了全国各地文化遗产的风貌,其中提及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早期音律的产生 C.远古人类的演进 D.耕作方式的优化 12.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遗物,如下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据此可知我国( ) A.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B.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C.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D.商业贸易日益发达 13.考古学家在河南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遗址 14.半坡人通过深入挖掘地下空间,与地上部分相互呼应,这样,房屋的内部构造形成了既保暖又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反映出半坡人( ) A.具有严密的社会组织 B.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C.掌握了几何算术的能力 D.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15.下表所示为山东滕州市岗上遗址南区大汶口文化墓地概况。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类型 大型墓 中型墓 小型墓 数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