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0679

【紧扣课标 活学活用】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944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解析,答案,练习,同步,起源,文明
  • cover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下图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牛河梁遗址考古现场鸟瞰图,从图中我们发现遗址中有祭坛、埋葬贵族的积石冢等信息,这反映了红山文化( )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A.已出现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B.已经有了统一宗教信仰 C.注重吸收中原文化先进成果 D.已经形成了对龙的崇拜 2.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据此判断,本单元的主题是( ) ◆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D.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样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4.某同学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可以填入①处的是( ) A.集体生产 B.经济发展 C.农耕兴起 D.阶级分化 5.良渚考古发现证明:当时贵族、权贵控制着玉器等重要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并出现了用来埋葬王和其他高等级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以及随葬高等级礼器的大型贵族墓葬。这说明当时( ) A.以玉随葬成为风尚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原始农业逐步兴起 D.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6.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 ) A.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 B.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C.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 D.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7.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这些现象集中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 A.掌握彩陶技术 B.出现早期国家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劳动地位平等 8.如图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佐证了( ) A.中原成为政治中心 B.成熟文字出现 C.区域文化相互影响 D.国家统一完成 9.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由11条水坝组成的防洪系统,需调动大量人力协作完成,其设计还兼顾灌溉和运输功能。这一工程的修建表明良渚社会( ) A.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B.具备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 C.形成了早期国家形态 D.依赖外来技术支援 10.有学者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谈到,在陶寺遗址可以看到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期特点的陶制酒器,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双翼形玉饰等。以上信息表明( ) A.我国只有在陶寺遗址才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B.当时只有黄河流域发展出史前文明 C.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D.各地区史前文明没有任何交流融合 11.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文明 B.玉器制造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黄河流域早期国家 12.下表内容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 时代 文化遗存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河南 黄河中游 河姆渡文化 浙江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甘肃 黄河中游 半坡文化 陕西 黄河中游 红山文化 内蒙古 辽河上游 A.农耕文明,多元一体 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13.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种类多样,图案丰富。下面三样陶器既有较为鲜明的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