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蕴含的古老智慧再次引发关注。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些节气主要是为了( ) A.指导祭祀活动 B.方便商业贸易 C.安排农业生产 D.记录时间流逝 2.史料互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两则史料相互印证了我国古代的( ) [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编者注:一颗彗星扫过北斗) ———《春秋》 A.天文成就 B.历法成就 C.医学成就 D.科技成就 3.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济南籍名医,提出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被中医沿用至今。这位名医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4.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学习资源包,请判断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科技文化的成就 C.制度革新的首创 D.中外交流的加强 5.《黄帝内经》着重阐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用以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澄心息虑”“独立守神”的做法,这体现的疫病防治理念是( ) A.依靠药物治疗 B.改善居住环境 C.采取隔离措施 D.调节自身精神 6.《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顺应时序的变迁而运行,要对应春夏秋冬四季而养生。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具有封建迷信色彩 B.凸显顺应自然理念 C.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D.蕴含儒家仁政思想 7.夏商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和文化,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扁鹊发明的切脉诊法,中医仍在使用;《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的两大源头。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 ) A.创新性和连续性 B.创新性和差异性 C.和平性和统一性 D.统一性和包容性 8.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夏朝的历史遗存 B.商朝的文明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9.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农耕生活 B.土地制度 C.军事战争 D.天文历法 10.2025年是蛇年。以下是汉字“蛇”的演变历程。从中可知甲骨文( ) A.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 B.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C.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D.造字方法以会意字为主 11.小帆同学在进行主题学习汇报分享时,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幅文物图。通过图片可以判断出,他探究的主题可能是( )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四羊方尊(商) 何尊(西周) 11 A.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 B.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奴隶社会的科技文化 D.封建社会的制度发展 12.如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和安徽阜南(属于商文化前中期)出土龙虎纹青铜尊,两者高度相似,据此推测( )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三星堆文化由徽人创造 C.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D.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13.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文物,其铸造工艺与中原商文化存在差异。这最有助于研究( ) A.夏朝是否存在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丝绸之路起源 D.道教文化的传播路径 14.《诗经》中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诗句。由此可知( ) A.《诗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B.《诗经》记载内容都与农业生产相关 C.西周农民的浪漫主义情怀 D.春秋时期以稻作农业为主 15.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却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之志从未改变。直至故都被秦军占领,屈原无比悲愤。《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