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0780

【紧扣课标 活学活用】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1145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紧扣,课标,活学,活用,13课,东汉
  • cover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应是( ) A.项羽 B.刘邦 C.刘秀 D.曹操 2.理清线索有助于掌握历史知识。小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图,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西汉的灭亡 B.东汉的兴衰 C.新朝的崩溃 D.西晋的建立 3.“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两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传播佛教,迎合民众愿望 B.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 D.严刑峻法,加强君主专制 4.下列图片内容能够反映东汉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击鼓说唱俑 D.刻有文字的牛骨 5.如表反映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户籍人口情况。通过该表,可以得出光武帝统治时期( ) A.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战事连绵,干戈不息 C.政治腐败,时局动荡 D.地方合并,裁减官员 6.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这一局面出现在( ) A.秦朝 B.东汉 C.隋朝 D.明朝 7.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下图展示的东汉时期农业生产耕作技术最为显著的代表,它是( ) A.耧车技术 B.翻车技术 C.二牛一人一犁技术 D.水排技术 8.农业是古代中国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东汉时期,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李冰 B.王景 C.蔡伦 D.杜诗 9.东汉时期,下层人民,甚至士兵,经营小本贩卖生意者亦为数不少;除长安、邯郸外,东汉时洛阳、成都、吴县(今苏州)等城市兴起。这表明,当时( ) A.抑商政策废除 B.对外贸易发达 C.商业比较活跃 D.城市建筑雄伟 10.东汉时期,人们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水排,治理黄河。这表明东汉( ) A.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D.集权引发社会动荡 11.下列卡片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内容是(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实力膨———黄巾起义———州牧割据 A.秦的暴政 B.西汉的灭亡 C.东汉的衰亡 D.西晋的黑暗统治 12.发生于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其不同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独特之处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B.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 C.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 D.攻占了许多郡县城市 1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下面两次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材料题 14.解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恙,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东汉后期民谣) 材料四 张角及弟子在各地传播太平道,并将几十万信徒按军事组织编成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184年是农历甲子年,张角决定举行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 (1)材料一反映西汉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怎样的治国政策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建议的内容,汉武帝接受其建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4)写出材料四中出现的两种纪年方法;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的名称及其意义。 1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