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选择题 1.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甘父为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他是( ) A.卫青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井渠法对土质多沙的西域非常适应,后来流行于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西域的葡萄、黄瓜等农作物也纷纷传入中原,材料表明张骞通西域( ) A.加强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拓展了汉朝的外交范围 D.促进了物种和技术交流 3.以下对如图解读准确的是( )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丝绸之路图 A.丝路上的人员都由政府派遣 B.张骞通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基 C.张骞率领部众最远到达大秦 D.西域都护府设置始于张骞通西域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A.安息 B.西藏 C.西域 D.长安 5.学者对古代文明传播路径提出以下观点:观点一: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雕塑艺术风格传入中亚,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出土的大理石雕像可作佐证。观点二:唐代广州蕃坊遗址中发现波斯银币及香料加工工具,印证海上丝绸之路推动波斯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流。观点三:阿拉伯帝国时期,印度的数字符号经巴格达学者整理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这些观点共同说明( ) A.战争是文明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B.商业贸易加速了技术成果扩散 C.文明传播具有多路径、跨区域特征 D.文化传播依赖宗教势力的推动 6.《齐民要术》记载:“胡葱(洋葱)宜高燥之地,波斯枣宜沙壤。”此记载可印证( ) A.北方农业技术领先南方 B.丝绸之路推动物种与技术传入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农书成为生产主要指南 7.下图是汉朝丝织品,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文化交融的艺术特征。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秦始皇在南越推行汉文化 B.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 C.丝绸之路融汇了不同文明 D.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8.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受书籍《地缘看世界》启发,带领同学们在地图上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最远能够到达( ) A.日本 B.朝鲜 C.孟加拉湾 D.今天的斯里兰卡 9.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个:较多的一个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里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 B.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外贸易频繁 D.中国国际影响力巨大 10.如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海陆丝路都以长安为起点 B.丝绸之路推动汉代经济发展 C.西汉时期的对外交往频繁 D.陆上丝路比海上丝路更繁荣 11.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有效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其依据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班超出使西域 C.班勇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长史府 12.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密切汉与匈奴的联系 13.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措施( )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解决了两汉时期的西北边患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14.“甘英出使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