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一、选择题 1.下图展示的是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出行的场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以出门乘坐牛车为尊,豪门贵族出行时前呼后拥。材料反映东晋的政治特点是( ) 东晋·陶牛车及俑群 A.军阀割据 B.武将专权 C.门阀政治 D.民族交融 2.《晋书 王敦传》载: “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 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 ) A.八王之乱背景 B.北方各族内迁 C.祖逖北伐影响 D.门阀政治现象 3.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所指的力量属于( )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 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 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 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 4.读下面的政权更替示意图,图示中②处的政权名称是( ) A.蜀汉 B.东晋 C.北魏 D.陈 5.东晋初,南渡的士族不愿丢掉自己高贵门第郡望,庶民也担心在当地入户籍后要承担纳税和服役,于是东晋采用设置侨州郡县的办法来安置流民。侨州郡县的设置(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了科举制产生 6.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蕴含的历史价值是( ) A.南朝时政治稳定的见证 B.南朝时经济贸易繁荣 C.讽喻南朝因崇佛劳民伤财而衰亡 D.南朝政权的更迭频繁 7.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兴起了建康、江陵、广陵、成都等大城市,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这反映出南朝的深远影响是 ( ) A.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B.促进城市发展繁荣 C.传播罗马古典文明 D.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来主要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B.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C.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 D.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技术和优良品种 9.如下是某小组在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材料。他们聚焦的是( ) (东晋和刘宋时期)江南地区作为国家的一个区域,是非常昌盛的……丝绵布帛丰富,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 ———据《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相应内容翻译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三国鼎立形成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江南地区开发 10.图片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中原人口迁往南方 B.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 C.人口迁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D.人口迁徙有利于民族交融 11.《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自然环境优越 C.北方人民南迁 D.政治中心南移 12.《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政治中心开始南移 13.东晋时,大秦曾派使者来到建康。南朝时,日本的大和国使者先后访问过宋、齐、梁三朝,在频繁的中日经贸交往中,中国的丝织及缝纫技术被引进到日本。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统治者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C.对外贸易发展 D.社会比较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