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情境导入 课标要求 早晨起来,听到枝头鸟儿的欢唱,听见蜜蜂嗡嗡地在花间起舞;晚上,通过音响,人们会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鸟儿、蜜蜂、音响都能发出声音.假如这个世界突然没有声音,会出现什么现象?试举一例.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 3.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物体的运动,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 4.将发声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小,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原因.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探究学习 课后|巩固提升 课前|自主预习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常温下(15 ℃)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较慢. 振动 声带 橡皮筋 声源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介质 温度 340 固体 气体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5.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反射 回声 鼓膜 听小骨 听神经 课堂|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学习 课后|巩固提升 课前|自主预习 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填“等效替代法” “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声音的产生 振动 转换法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但人不一定能听见它. 2.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已发出的声音会通过介质继续传播. 3.有些振动很难用肉眼看见,可将振动转化或放大,便于观察. 6. 物理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小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咙振动了,说明说话时喉咙的声带在振动,当停止说话时,声带停止振动. (2)如图乙所示,小明敲响音叉后,用手摸叉股,手感觉到叉股在振动,说明音叉发声是由于叉股振动产生的. 振动 振动 振动 (3)如图丙所示,扬声器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在跳动,纸盆 振动发出声音. (4)爱思考的小明认为:吹笛时是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倒开水进水瓶时是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敲打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时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由于玻璃杯振动发声;拉二胡时是由于弦振动发声;蜜蜂飞行时是由于蜜蜂的翅膀振动发声. (5)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 纸盆 空气柱 空气柱 玻璃杯 弦 翅膀 振动 声源 停止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同学们一起做了以下实验,请分析. (1)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嘀嗒”声,这说明课桌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声;以上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课桌 空气 水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2)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假设我们可以把玻璃罩抽成真空,我们将听不到铃声,这一推论可以得出结论是真空不能传声. 听不到铃声 真空不能传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