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2588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 了解你的好朋友2《整理与分析》(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1997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好朋友,教案,整理与分析,你的,教学,了解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理与分析》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 课题 《整理与分析》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整理与分析好朋友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境,经历数据整理(分类、分段)、分析、交流与反思的完整过程,能根据调查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整理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感受数据整理与分析对“了解好朋友、提出建议”的作用,发展数据意识、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实践延伸内容,是对“调查好朋友情况”活动的深化。承接“设计与开展调查”环节,引导学生从“按不同内容(生日月份、课外书时间等)分类整理数据”入手,经历“分析数据→分享结果→提出建议→反思调查”的过程,培养数据整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与反思意识,是统计活动“完整闭环(调查—整理—分析—反思)”的关键环节。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方法指引→实践分析→交流反思”的路径:先以“怎样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发思考,给出“按内容分类、按时间分段”的整理方法示例;再引导学生基于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好朋友的情况;接着通过“分享结果、提出建议、反思调查”,深化对统计价值的理解;最后以“反思与评价”总结活动体会,体现从“方法掌握”到“实践应用”再到“认知升华”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完成“了解好朋友情况”的调查,具备初步的“数据收集”经验,但对“按不同维度(内容分类、时间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缺乏系统实践,且“从数据中推理结论、提出建议”的能力有待提升。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与推理能力,能结合整理后的数据描述现象,但“基于数据提出合理建议”“反思调查不足”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需要引导;抽象分析数据的能力仍以形象思维为支撑,需借助具体案例辅助。 核心素养目标 1.经历“分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整理方式影响信息提取”,能从数据中发现好朋友的特点,初步形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意识。2.能基于整理后的数据,合理推理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体会“数据整理与分析”在“了解好朋友、给好朋友提建议”等生活场景中的应用,能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建议,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能反思调查过程的不足,并思考改进方向,培养自我反思与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不同内容分类、按时间分段”的整理方法,能从整理后的数据中分析出好朋友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数据,对好朋友提出合理、针对性的建议。2.能深度反思调查过程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前一节课咱们开展了“了解好朋友”的调查活动,大家是不是都收集了一沓沓调查表,记满了好朋友的各种情况呀?师:先和同桌聊聊,你之前调查了好朋友的哪些内容?师:现在看着手里的调查表,是不是觉得数据有点 “乱”?师:不过,这些零散的数据就像“散落的拼图碎片”,怎么才能拼出清晰的“好朋友画像”呢?这就要用到整理与分析数据的好办法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把调查来的数据“捋清楚、讲明白”,就需要咱们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让它们“说话”!板书课题:整理与分析 学生笑着点头。学生同桌交流:运动喜好、看书时间、生日、家务情况等)。学生点头。 从前一节课开展的了解好朋友调查活动切入,提及学生手中记满情况的调查表,快速唤醒学生对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的已有记忆,让课堂导入自然承接上节课内容,避免知识断层,降低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整理数据师:你的调查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