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设计与调查》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 课题 《设计与调查》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了解好朋友相关情况”的实际情境,经历确定调查内容—设计调查表—改进调查表—开展调查的完整过程,能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数据;感受调查表在数据收集中的作用,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发展数据意识与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综合实践内容,聚焦“调查表的设计与应用”。以“了解好朋友的情况”为任务载体,引导学生从“确定想了解的内容”开始,经历“独立设计调查表—小组交流改进—明确调查注意事项—课后开展调查”的过程,培养统计实践能力,为后续更复杂的统计活动(如多维度数据对比、统计分析)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需求激发→实践探究→反思改进”的路径:先以“你有哪些好朋友?想了解他们的哪些情况?”激发调查需求;再通过示例(不同维度的调查表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小组交流;接着围绕“调查表的有效性”“调查注意事项” 反思改进;最后落实“课后开展调查”,体现从“想法生成”到“工具设计”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据收集(如举手统计、简单记录)”经验,但对“调查表(作为系统收集多维度信息的工具)”的设计方法(如问题的针对性、选项的合理性)缺乏系统认知。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表达与小组合作能力,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想了解的好朋友情况”(如喜欢的运动、颜色等),但设计调查表时,“问题的逻辑性”“选项的完整性与简洁性”需要引导;对“如何根据需求优化调查表”的反思能力有待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经历“设计—改进—应用调查表”的过程,感受“调查表能系统收集好朋友的多维度信息”,体会数据对“了解他人情况”的作用,初步形成用数据表达与交流的意识。2.能根据想了解的内容(如爱好、日常习惯等),独立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并通过小组交流优化设计,提升实践操作与合作改进的能力。3.体会统计方法(调查表)在“了解他人、人际交往”等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能结合自身需求,创造性地设计调查表的问题与选项,培养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想了解的好朋友情况(如爱好、日常行为等),设计出针对性强、选项合理的调查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是否能有效获取信息”的标准,反思并改进调查表(如优化问题表述、补充合理选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师: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你们经常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你有哪些好朋友?你们在一起经常做什么?师:图中的小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师:看,有的一起看书、有的一起打乒乓球、有的一起看电视还有的一起上学,和好朋友相处多快乐呀!那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好朋友的哪些情况?可以怎样做?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设计与调查”,了解好朋友的情况,通过调查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好朋友!板书课题:设计与调查 学生纷纷点头回应。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1:先确定想要了解的内容,设计调查表,再开展调查。学生2:根据想要了解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调查表。 学生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或自己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 …… 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好朋友”话题切入,贴近生活实际,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表达欲望。先通过交流“和好朋友常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